【本篇學習重點】
- 什麼是糖尿病,會有那些症狀?
- 糖尿病要怎麼治療?
- 得到了糖尿病,要怎麼照顧自己?
一、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因為身體缺乏胰島素或功能不良,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變成熱量,供身體利用,而使血糖濃度升高,當血糖升高到超過腎臟所能代謝時,尿中便會出現葡萄糖,故稱為糖尿病。
糖尿病分為四大類型:
- 第1型糖尿病:
- 因免疫系統失調或其他原因破壞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讓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
- 需終身注射胰島素來幫助控制血糖。
- 第2型糖尿病:
- 因飲食、肥胖、活動量少及遺傳等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無法發揮作用,使血糖升高。
- 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
- 妊娠糖尿病:因懷孕期間內分泌變化或胎盤產生抗胰島素因子,導致血糖代謝減少。
- 其他型糖尿病:因胰臟發炎、胰臟切除、基因異常、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等引起的糖尿病。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 三多:多吃、多尿、多喝。
- 體重減輕。
- 體力變差、疲倦。
- 視力模糊。
- 傷口不容易癒合。
- 尿道容易發炎。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糖尿病,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新陳代謝科門診就醫。
三、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糖尿病的治療可以分為飲食、運動及藥物三方面,一般會先調整飲食及運動,而在飲食及運動療法下仍然無法良好控制血糖時,就需要藥物治療,如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延伸閱讀:口服降血糖藥物、胰島素治療之注意事項)
四、照護原則:
- 監控血糖:
- 依醫師指示按時注射胰島素或服用口服降血糖藥,不可自行增減劑量或停藥。
- 每日自我血糖監測並記錄,以作為治療參考。
- 了解低血糖及高血糖的症狀與處理方式,增加自我照顧能力。
- 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
- 飲食定時定量,控制每餐含醣食物進食份量。(延伸閱讀:糖尿病飲食原則)
- 規律適當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延伸閱讀:糖尿病與運動)
- 每日做好口腔保健、身體清潔及足部照護。
- 壓力的自我調適,維護心理健康。
- 戒菸、戒酒。
- 定期回門診追蹤,依醫師安排追蹤糖化血色素、腎功能及眼科檢查。
五、我要怎麼知道糖尿病控制的好不好?
成年人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標:
- 空腹血糖為80-130mg/ dl。
- 飯後兩小時血糖180mg/ dl以下。
- 每2-3個月抽血追蹤糖化血色素,糖化血色素值建議控制小於7%(圖一),可預防糖尿病慢性合併症發生。
圖一 糖化血色素值代表的平均血糖值
參考資料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18).2018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 歐嘉美、尚忠菁、劉劍華、張月娟、石光中、胡麗霞(2019).內分泌系統疾病與護理.於王桂芸、劉雪娥、馮容芬總校閱,新編內外科護理學(六版,13-80~13-97頁).永大。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2).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2. Diabetes Care, 45(1), S17-S38. https://doi.org/10.2337/dc22-S002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2). Glycemic target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2022. Diabetes Care, 45(1), S83-S96. https://doi.org/10.2337/dc22-S006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2).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2 abridged for primary care providers. Diabetes Care, 40(1), 10-38. https://doi.org/10.2337/cd22-a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