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良好的飲食計畫有助於糖尿病控制。
- 不清楚糖尿病飲原則者,建議先諮詢營養師調整飲食。
- 糖尿病飲食原則為定時、定量、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一、為什麼需要糖尿病飲食控制?
藉由適當的飲食計畫,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以維持理想體重,讓血糖、血脂及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並預防及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二、什麼時候需要諮詢營養師做飲食調整?
- 第一次診斷為糖尿病。
- 對糖尿病飲食控制的觀念不清楚。
- 妊娠糖尿病及糖尿病病人需哺餵母乳時。
- 經醫療團隊評估需要營養師介入。
- 出現糖尿病之併發症,例如:腎病變、神經病變或視網膜病變。
三、照護原則:
糖尿病病人的飲食計畫,沒有統一制式的飲食型態,需要營養師給予相關飲食知識與技能,並考量個人的需求、文化背景、健康意識、行為改變的意願與可能面臨的阻礙,共同規劃出個人化的飲食計畫。
- 個人化的飲食計畫:
- 諮詢合格的營養師。
- 第一次營養諮詢請由新陳代謝科門診轉介(預約掛號:新陳代謝科門診)
-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門診位置:第二門診3樓。
- 規劃出適合自己的飲食計畫,並確實執行。
-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並了解其份量替換與分配(圖一):
- 六大類食物的選擇(延伸閱讀:均衡飲食):
- 選用富含纖維質的全穀類(如燕麥、糙米)以及沒有加工過的蔬菜、豆類、水果。
- 蛋白質攝取來源:多吃植物性蛋白質、適量的魚肉,減少高油脂的肉品(如油花很多的豬肉、牛肉等)。
- 選擇低脂或脫脂的乳品。
- 選擇不飽和脂肪含量高且「零」反式脂肪的油品,如橄欖油、葵花油、大豆油;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油,但不建議選擇熱帶植物中的脂肪,因為有更高百分比的飽和脂肪,如椰子油、棕櫚仁油和棕櫚油。

- 圖一 六大類食物分配
- 份量的分配,以一個直徑30公分的圓餐盤為例:
- 1/2:非澱粉類蔬菜,如蘿蔔、豌豆莢、黃瓜等。
- 1/4:醣類,以不超過1/4為原則。
- 1/4:蛋白質,如果醣類選擇少一點,剩餘的比例可以分配給蛋白質。
- 控制每餐含醣食物進食份量,使血糖更為穩定。
- 健康的醣類,例如全穀類、豆類、水果類,糖尿病病人可以吃這三類食物,但須注意份量的攝取。
- 避免含糖飲料、精緻穀類或高糖分的加工食品(如地瓜乾、芋頭乾)。
- 減少醣類攝取時,要注意胰島素或其他降血糖藥物需不需要調整,避免低血糖發生。
- 懷孕或哺乳中的婦女, 飲食失調者, 腎臟病, 不建議極低醣類飲食
- 控制鈉攝取量:建議每日不超過 2300 毫克鈉,但是也不建議每日少於 1500 毫克鈉。
- 一般1克鹽=0.4克(400毫克)鈉,5克鹽=2克(2000毫克)鈉=1茶匙食鹽=6茶匙醬油或烏醋=12匙番茄醬。
- 避免含鈉高食物,如罐頭、煙燻、滷味、蜜餞、速食麵等(延伸閱讀:低鈉飲食)。
- 控制膽固醇量:建議每日不超過300 毫克(一天最多一個蛋),如果有血脂異常、或有糖尿病、心衰竭高風險的人,則需要更嚴格。
- 控制酒精攝取量:喝酒容易引起低血糖,也會有體重增加、高血糖等風險。
- 從來沒喝過酒的糖尿病病人,不建議開始飲酒。
- 女性每日不超過一杯、男性每日不超過二杯。(一杯酒=36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45毫升蒸餾酒)
- 有嚴重高血脂的糖尿病病人,則建議戒酒。
- 飲酒後建議更頻繁的監測血糖,以減少低血糖風險。
以上飲食建議為一般原則,仍需與您的營養師、醫師討論後,共同制定屬於您的個人化飲食計畫,如有任何飲食問題請至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預約掛號:新陳代謝科門診)
參考資料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2).2022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20).2020糖尿病衛教核心教材.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 黃雅慧、藍玉芬、王香蘭(2019).糖尿病營養照謢建議-文獻回顧.臺灣膳食營養學雜誌,11(2),1-13。https://doi.org/10.6709/TJD.201912_11(2).0001
- 衛生署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台北市:衛生署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2). 5. Facilitating behavior change and well-being to improve health outcome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2. Diabetes Care, 45(Supplement 1), S60-S82.https://doi.org/10.2337/dc21-S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