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熱搜主題
昏迷指數
【本篇學習重點】 昏迷指數用來評估病人的意識程度。 昏迷指數滿分15分表示病人清醒,有警覺性。 總分小於或等於7分,表示病人昏迷,需嚴密觀察。   一、什麼是昏迷指數? 昏迷指數是用來測量病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以判斷病人意識清醒的程度。目前多採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來評估病人的意識程度,評估內容包括病人的睜眼反應(Eye open, E)、語言反應(Verbal response, V)及運動反應(Motor response, M) 三部份,觀察病人的表現來計算相對應的分數,再將三個部分的分數加總即為昏迷指數。   二、如何評估與計分方法: 依病人的表現將三個部分加總即為昏迷指數的總分,以睜眼、語言、運動反應計分。 睜眼反應(E):滿分4分 4分:主動地睜開眼睛。 3分:聽到呼喚後會睜眼。 2分:有刺激或痛楚會睜眼。 1分:對於刺激無反應。 C:有外力阻止眼睛睜開,例如眼皮水腫。 語言反應(V):滿分5分 5分:說話有條理,會與人交談。 4分:可應答,但說話無邏輯性。 3分:可說出單字或胡言亂語。 2分:可發出無法理解的聲音。 1分:無任何反應。  運動反應(M):滿分6分 6分:可遵從指令做出動作。 5分:對疼痛刺激有反應,可定出疼痛刺激部位,並除去痛刺激。 4分:對疼痛刺激有反應,可定出疼痛刺激部位,但無法除去痛刺激。 3分:對疼痛刺激有反應,肢體會彎曲,試圖迴避。 2分:對疼痛刺激有反應,肢體會異常伸展或僵直之姿勢。 1分:無任何肢體反應。   三、檢查後該注意什麼? 昏迷指數最高分為15分,表示病人意識清醒、有警覺性,定向感佳;最低分為3分,表示處於深度昏迷。總分小於或等於7分,表示處於昏迷期,需要嚴密之觀察及護理照顧。   參考資料 Bajaj, J., Yadav, Y., & Sharma, D. (2023). Modifications of Glasgow Coma Scale—A Systematic Review.  Indian Journal of Surgery, 1-12. https://doi.org/10.1007/s12262-023-03678-3 Brennan, P. M., Whittingham, C., Sinha, V. D., & Teasdale, G. (2024). Assessment of level of consciousness using Glasgow Coma Scale tools. BMJ  , 384, e077538. https://doi.org/10.1136/bmj-2023-077538  Mourão, F. A., & Porto, F. R. (2024). Glasgow Coma Scale: assessing consciousness for 50 years.  Contribuciones A Las Ciencias Sociales, 17(2), e5040. https://doi.org/10.55905/revconv.17n.2-066
食物含鉀量參考
【本篇學習重點】 慢性腎臟病病人應限制食物中含鉀離子量的攝取。鉀離子過高可能會導致心律不整,增加死亡風險。少吃高鉀蔬果,蔬菜川燙後再炒,可以減少鉀含量。 一、什麼是「鉀離子」? 血液中的鉀離子負責調節肌肉活動和神經的功能,腎臟是鉀離子主要的排泄器官。 慢性腎臟病病人排除鉀離子的能力下降,累積在體內而容易發生高血鉀(血鉀濃度高於5.5mEq/L)。 隨著血鉀上升,容易產生全身無力、疲累等症狀,嚴重的高血鉀(延伸閱讀:高血鉀之照護),可能會出現心律不整,甚至增加病人死亡風險。 二、我該注意什麼? 限制鉀離子的飲食需要依照病人的個別情形來調整,一般原則是依照腎臟疾病的不同期別而有不同的攝取量(延伸閱讀:慢性腎臟病之照護) 鉀離子的攝取量第1、2期慢性腎臟病病人,每日鉀離子攝取量約4克。第3、4期慢性腎臟病病人,每日鉀離子攝取量2~4克。透析(洗腎)病人,每日鉀離子攝取量2~3克。飲食注意事項蔬菜類川燙後,鉀離子會流失到菜湯中,因此應避免喝菜湯。蔬菜類先用水煮3分鐘後,瀝去湯汁再炒,可以減少鉀的含量。一般而言,「子多肉黃」的水果多數富含鉀離子,例如:木瓜、香瓜、哈密瓜、奇異果、火龍果等子多的水果,以及香蕉、柑橘類等肉黃的水果,應盡量少吃或避免。 三、 每100公克食物含鉀離子量參考  0~100毫克:澱粉類:白飯、蓮藕粉、蘿蔔糕、西谷米、豆薯、米漿、壽司米、蒟蒻、米粉、刀削麵、鍋燒麵、饅頭、米苔目、油麵、芋頭糕。堅果、豆類:豆奶、紅豆湯、嫩豆腐、綠豆湯、干絲。蔬菜類:蒲瓜、榨菜、絲瓜、黃豆芽、木耳、蘆筍、海帶、洋菜。水果類:五爪蘋果、水蜜桃、西瓜、金棗、土芒果、海梨、蓮霧、芒果乾、葡萄柚、山竹、小玉、柑橘、芒果青、鳳梨。肉、蛋類:雞蛋黃、草蝦、蝦仁、茶碗蒸、文蜆、雞爪、章魚、鴨血、白海參。乳品:養樂多、乳酪、低脂優酪乳。其他:海鮮醬、香醋、烏醋、啤酒、沙士、可樂、蜂蜜、香油。100~200毫克:澱粉類:全麥土司、白土司、麵條(乾)、穀類早餐食品、菠蘿麵包、玉米粒。堅果、豆類:敏豆、菜豆、愛玉。蔬菜類:茄子、蘿蔔、韭菜花、金針菜、玉白筍、筊白筍、花胡瓜、醃瓜、高麗菜藍、苦瓜、青蔥、菜豆、苦瓜、甘藍、芥藍菜嬰、翠玉白菜、韭菜芽、冷凍洋菇、萵苣、花瓜、冬瓜、澎湖絲瓜、山東白菜、長年菜(大芥菜)。水果類:柿子、甜柿、白柚、青龍蘋果、香吉士、葡萄、柳丁、粗梨、加州李、李子、桔子、水梨、棗子、玫瑰桃、哈蜜瓜、百香果、紅龍果、椰子、酪梨、荔枝、草莓、聖女蕃茄、紅毛丹、土芭樂、泰國芭樂、枇杷、桑葚。肉、蛋類:鮭魚、魚鬆、小卷、肉鯽、海哲皮、茶鵝、文蛤、熱狗、雞蛋、茶葉蛋、豬腳、牛小排、白鯧魚、雞心。乳品:鮮乳、保久乳、鮮乳酪、牛奶雞蛋布丁、原味優酪乳、羊奶、保久乳、低脂乳酪。其他:雞精、甜麵醬、蠔油、甜辣醬、牛排醬、白胡椒粉、沙拉醬。200~300毫克:澱粉類:薏仁、甘薯、燕麥、糙米、高纖米、大麥片、小米、胚芽米、芝麻糊、馬鈴薯。堅果、豆類:芝麻糊、粉豆、夏威夷火山豆、五香豆干、菱角。蔬菜類:油菜花、芥藍、黃秋葵、蕃茄、苜蓿芽、皇冠菜、胡蘿蔔、高麗菜芽、薑綠蘆筍、香菇、雪裡紅、油菜、青江菜、蓮藕、龍鬚菜、小白菜、花椰菜。水果類:櫻桃、木瓜、桃子、奇異果、香蕉、仙桃、龍眼、狀元瓜、人蔘果、香瓜。肉、蛋類:豬小排、紅蟳、花枝、田雞、梅花肉、豬肝漣、蚵仔、雞胗、鵝肉、秋刀魚、烏魚子、培根、蝦姑、鮑魚、虱目魚、牛腩、牛腱、白帶魚、九孔、生蠔、劍蝦。乳品:香草冰淇淋。其他:蜂王漿、肉燥。300~500毫克:澱粉類:芋頭、蕎麥、糙米麩、即食燕麥片、小麥、養生麥粉、黑糯米。堅果、豆類:素雞、杏仁果、蓮子、味噌、綠豆、豆腐皮。蔬菜類:洋菇、黑甜菜、青花菜、南瓜、甜椒、芹菜、鵝菜心、甘薯葉、草菇、梅乾菜、芫荽、菠菜、荸薺、空心菜、金針菇、芋莖、茼蒿、柳松菇、白鳳菜、紅莧菜、牛蒡、山藥、韭菜、香椿、半天筍、紅蔥頭、九層塔、茴香。水果類:紅棗、柿餅、榴槤、釋迦、芭蕉、美濃瓜。肉、蛋類:烏魚、灰海鰻、草魚、石斑魚、火雞、雞胸肉、大頭鏈、火腿、魷魚絲、鯊魚、鱈魚排、羊肉、土托、黃魚、鴨肉、名蝦、豬肝、鯖魚(炸)、蝦皮、蒟蒻香腸、鯖魚(煎)、臘肉、鰹魚、斑節蝦、吳郭魚、四破魚、海鱸、紅蝦。乳品:煉乳。其他:黑糖、美極鮮味露、蕃茄醬、醬油膏、海苔醬。500~1000毫克:澱粉類:小麥胚芽、麥片、山粉圓。堅果、豆類:紅豆、開心果、花生粉、開心果、花豆、無花果、綠豆仁、蠶豆、黃帝豆、豆鼓、腰果、毛豆、杏仁、南瓜子、松子、花生(熟)、葵瓜子、愛玉子、栗子、芝麻醬、花生醬。蔬菜類:皇帝豆、毛豆、川七、莧菜。水果類:葡萄乾、紅棗、柿餅。肉、蛋類:干貝、小魚干、蝦米、豬肉乾、香魚片、黑鯧、鴨賞、豬肉鬆、牡蠣干。其他:三合一咖啡、豆瓣醬。1000毫克以上:堅果、豆類:小麥胚芽、蒟蒻粉、咖啡豆、雪蓮子(大粒,埃及豆)、烘黑豆。蔬菜類:乾百合鱗片、麻竹筍干、乾長辣椒(紅皮)、乾海帶、紫菜、髮菜、紅毛苔、乾香菇、枸杞。水果類:龍眼乾。肉、蛋類:柴魚片。乳品:脫脂即溶低脂奶粉、全脂即溶奶粉、羊乳片。其他:即溶咖啡粉、低鈉鹽、可可粉、無鹽醬油、紅茶茶包、烏龍茶包、香片茶包、酵母粉、咖哩粉、大豆卵磷脂、五香粉、黑胡椒粉、枸杞、八角。 參考資料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24,8月9日).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https://consumer.fda.gov.tw/Food/TFND.aspx?nodeID=178林子傑、王奕淳(2023).健康蔬食對慢性腎臟病的好處.腎臟與透析,35(3),119-122。https://doi.org/10.6340/KD.202309_35(3).0003洪思群(2023).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精準營養.腎臟與透析,35(3),111-114。https://doi.org/10.6340/KD.202309_35(3).0001黃孟娟、羅培倫、林子琳、黃泰傑、蘇怡如、邱怡文(2022).慢性腎臟疾病營養治療與食物選擇技巧.台灣營養學會雜誌,46(3),90-100。https://doi.org/10.6691/NSJ.202209_46(3).0002
低血鉀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鉀離子濃度低於3.4mmol/L可稱為低血鉀。 低血鉀於神經肌肉系統方面可能出現肌肉無力、疲勞、意識改變症狀。 長期服用排鉀利尿劑,應依醫囑補充鉀離子。   一、什麼是低血鉀? 血清中的鉀離子濃度正常值是3.4-4.7mmol/L,當低於3.4mmol/L就可以診斷為低血鉀。   二、低血鉀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神經肌肉系統:可能出現疲勞、一直想睡覺、意識改變、肌肉無力。 腸胃道:可能出現噁心、嘔吐、厭食、腸蠕動減少。 呼吸系統:可能呼吸變淺與變慢。 腎臟系統:可能出現多尿、夜尿。 嚴重者可能產生心律不整(延伸閱讀:心律不整之照護)、呼吸衰竭(延伸閱讀: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之照護)、肌肉麻痺、抽筋、腸麻痺等現象。 若您有上述症狀,並不一若您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低血鉀,請至一般內科門診就醫確認。 三、什麼原因可能導致低血鉀? 常見的原因有食慾變差進食量減少、長期服用排鉀利尿劑導致流失過多(延伸閱讀:服用利尿劑之居家照護)、嚴重嘔吐、腹瀉、糖尿病病人長期施打胰島素(延伸閱讀:胰島素治療之注意事項)、或腎臟病人長期使用腹膜透析導致血鉀過低。   四、低血鉀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依照造成低血鉀的原因及低血鉀的嚴重程度,使用適當的從飲食補充或用藥物治療,如:口服鉀離子製劑、靜脈注射鉀離子等,以補充血中鉀離子含量。   五、如果有低血鉀情形,要怎麼照顧自己? 多攝取含鉀量較高的食物:(延伸閱讀:食物含鉀量參考) 高湯類食物:如菜湯、肉湯、魚湯等。 蔬果類:芹菜、茼蒿、空心菜、菠菜、莧菜、胡蘿蔔、香菇、馬鈴薯、硬柿、蕃石榴、葡萄、香瓜、香蕉、柑橘、柳橙、葡萄柚等。 高纖維五穀類:如胚芽米、糙米、麥片、玉米等。 所有奶類及其製品如鮮奶、奶粉、乳酪等。 乾果和堅果類:如葡萄乾、花生、花生醬、腰果、杏仁果等。 茶飲類: 茶、咖啡、麥茶、運動飲料等。 長期服用排鉀利尿劑者,請依醫囑補充鉀離子。 如果您是慢性腎臟病或長期透析,在補充鉀離子時,必須適量,可以諮詢醫護人員,以免造成造成高血鉀情形。(延伸閱讀:高血鉀之照護) 嚴重嘔吐、腹瀉者請立即就醫。(延伸閱讀:嘔吐及腹瀉之照護)   參考資料 Brown, D. H., & Paloian, N. J. (2023). Hypokalemia/Hyperkalemia and Hyponatremia/Hypernatremia. Pediatr Rev, 44(7), 349-362. https://doi.org/ 10.1542/pir.2021-005119 Teymouri, N., Mesbah, S., Navabian, SMH., Shekouh, D., Najafabadi, M. M., Norouzkhani, N., Poudineh, M., Qadirifard, M. S., Mehrtabar, S., & Deravi, N. (2022). ECG frequency changes in potassium disorders: a narrative review. Am J Cardiovasc Dis, 12(3), 112-124. Timothy, M. H. (2021) . Hypokalemia. JAAPA, 34(1), 50-51. https://doi.org/10.1097/01.JAA.0000723960.54308.e9
預防跌倒
【本篇學習重點】 造成跌倒的原因包含:身體狀況、藥物、環境、認知等。 下床活動、坐輪椅或如廁應採漸進方式,照顧者全程陪伴。 平時保健須依據自身能力選擇增強下肢肌肉力量的運動。   一、什麼是預防跌倒? 跌倒是指身體失去正常位置,不自主地跌落於地面。病人若住院時發生跌倒而導致受傷,可能因合併症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延長其住院時間,預防跌倒可以維護病人安全避免傷害。   二、造成跌倒的原因: 病人身體狀況:是指病人本身高齡造成的身體功能退化或病情使病人容易跌倒,如:暈眩、步態不穩和身體虛弱。 多重用藥:使用安眠藥、抗憂鬱劑、利尿劑、降血壓藥、降血糖藥等的副作用,引起頭暈、目眩、低血壓、四肢無力。 缺乏認知:照護者或病人無意識到跌倒的風險或認為下床會麻煩別人,不好意思尋求協助。 環境因素:是指在照顧病人的環境中,出現不利因素,導致病人跌倒,如地板濕滑、東西亂放絆倒病人、高低落差、光線不足。 排泄障礙:頻尿、大小便失禁。   三、住院期間我該注意什麼? 輪椅使用方法 下床坐入輪椅前先將輪椅移至床尾,使輪椅與床尾呈四十五度角或平行。 固定好輪椅,先收起腳踏板。 協助病人自床上慢慢坐於床緣,將病人移坐於輪椅上,最後放下腳踏板。 若要協助病人自輪椅返回病床,需先執行上述一至二項。 再鼓勵病人站立時儘量利用較有力的腿幫忙支持其體重。 確定病人站穩後,再協助病人平穩坐於床緣,恢復舒適臥位。(延伸閱讀:協助病人下床坐輪椅) 下床方法 採漸進式的下床活動:搖高床頭,使病人慢慢地自臥位改為坐姿,而後無不適反應後再緩慢下床。 下床或改變姿勢時,動作應放慢。 儘早下床活動,可逐日增長下床活動時間。 方便病人下床,先拉起離家屬遠側之欄杆,勿拉起兩側欄杆,以免妨礙病人離床活動。但對意識不清、麻醉後未清醒及年老者等,應拉起兩側床欄並固定。(延伸閱讀:協助病人上下床) 如廁時注意事項 若廁所內光線昏暗,要打開廁所的燈。 小心廁所門口的門檻,避免絆倒。 小心注意廁所內外之地面是否潮濕。 上廁所蹲下及站起時,動作宜緩慢。 尿壺應倒空並置於避免姿勢過度改變及易拿取位置。 夜晚服用安眠藥前先如廁,服藥後病人上廁所時應有家屬全程陪伴。 其它注意事項 應將常用物品置放於病人視野內且易於拿取的範圍內。 家屬應將床周圍的用品整理好,勿隨意置於地面上,以免病人絆倒。 夜間開夜燈維持適度照明。 病人應穿著大小合宜的衣褲,鞋子應大小合適、平穩、厚底、防滑、低跟。 如有需要請按床旁呼叫鈴或床旁電話尋求協助。 若病人步態不穩,下床活動時應有人陪伴,並使用手杖或助行器。   四、返家後我該注意什麼? 加強平時保健措施 依據個人能力選擇增進下肢肌力及平衡感活動,如:氣功、防跌操。 對平常使用的慢性病藥物(如抗高血壓藥物、鎮定劑、安眠藥等)之副作用應有清楚的瞭解;服藥後下床活動應採漸進式。 居家環境改善 活動空間的改善:儘量避免更動傢俱擺設的位置、經常保持走道暢通、勿隨地散置物品或堆積雜物、浴室及廁所地面隨時保持乾燥或加鋪防滑墊。 加強照明:樓梯、走道、浴室、臥室等經常活動或容易跌倒的地方,照明要充足,夜晚應留夜燈。 合宜的設施:置物架位置適中、浴室廁所及樓梯應設扶手、地板最好採用軟性材質(如:木板)或加鋪軟墊、地毯應加以固定、坐椅及床應維持合宜高度。 適當的個人用品 衣著:儘量採用棉質、通氣佳、大小適中的衣服,避免寬大或腰帶過長;褲子不可太鬆或太緊;鞋子應平穩、柔軟、厚底、防滑,若鞋跟已磨損應趕快修理或更換。 輔助用具:應按照對遠、近距離目視的需求配戴眼鏡;由專業人員依身體功能狀況調整使用手杖、助行器、輪椅等工具。   參考資料 廖乙學、張耀文、高東煒、潘玉玲(2019).中高齡住院病人跌倒風險評估.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醫學雜誌,14(2),66-81。https://doi.org/10.29461/TGGa.201905_14(2).0002 謝玉萍、邱金快、王淑美、陳俐樺、溫玉仁(2021).舒適老人心,銀髮新人生 高齡住院病人衰弱評估及防跌改善方案.健康促進研究與實務,4(1),161-168。https://doi.org/10.29442/HPRP.202101_4(1).0024 Fridman, V. (2019). Redesigning a fall prevention program in acute care: Building on evidence. Clinics in Geriatric Medicine, 35(2), 265–271. https://doi.org/10.1016/j.cger.2019.01.006 Morris, M. E., Webster, K., Jones, C., Hill, A. M., Haines, T., McPhail, S., Kiegaldie, D., Slade, S., Jazayeri, D., Heng, H., Shorr, R., Carey, L., Barker, A., & Cameron, I. (2022).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falls in hospital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ge and Ageing, 51(5), 77. https://doi.org/10.1093/ageing/afac077     
熱門動畫
認識跌倒高危險因子
【本篇學習重點】 要先瞭解跌倒高危險因子,加以注意與預防跌倒。 無法單腳穩定站立5秒鐘以上,為跌倒高危險者。行走時可用手杖或四腳助行器支撐身體活動,預防跌倒發生。 一、為什麼需要認識跌倒高危險因子? 跌倒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瞭解造成跌倒的危險因子,並能針對各個危險因子加以注意與防範,可以避免跌倒及降低跌倒可能造成的傷害。   二、什麼是跌倒的高危險因子? 以「簡易平衡測試」及「跌倒危險因子」兩部分進行評估: 簡易平衡測試:於安全的環境下,檢測單腳能否穩定站立5秒鐘,不能完成者,即為跌倒高危險群。 跌倒危險因子評估: 「入院前後曾發生跌倒」:入院前的一年內曾跌倒或住院期間曾發生跌倒。「意識障礙」:如意識混亂、躁動不安、認知障礙、或肝性腦病變(因肝臟功能受損,血液中氨值增加,引發神經或精神症狀異常以及意識改變)。「視覺不佳影響日常生活」:因視覺功能障礙、視力模糊影響日常生活。「需經常如廁」:當病人有頻尿或腹瀉時,如廁次數每日大於或等於10次。「病人移位及活動」:移位需1或2個人協助或部份需要協助,加上活動需輪椅協助代步或需1人攙扶行走。「使用多重藥物」:使用任四種不同藥物,藥物種類包括輕瀉劑、利尿劑、抗憂鬱劑、鎮靜安眠藥、抗精神病藥、降血糖藥、降血壓藥、抗組織胺藥物、嗎啡類止痛藥、抗癲癇藥物、肌肉鬆弛劑、抗心律不整藥物、靜脈輸液等。   三、我該注意什麼? 步態不穩或下肢肌肉無力: 走路應放慢腳步,上下床或改變姿勢時亦要放慢速度。 病床的高度調整至坐於床邊時雙腳踏於地面的高度,並選擇合適的輔具,如:輪椅、手杖、四腳助行器等,且放置於伸手可及處。 避免使用會傾斜或滑動的傢俱來支撐身體,如:床旁桌、摺疊式陪客椅或帶輪點滴架,收納時並建議將剎車固定。 穿著合適的衣褲鞋具,避免過長、過大:褲長不超過腳踝、選擇防滑拖鞋、運動時穿著防滑鞋,有穿著襪子者須確認其安全性。 適當運動以增加肌力,遵循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依據個人能力,建議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每週二至三次,有益於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和改善步態的平穩度以有效降低跌倒的發生。 曾有跌倒經驗者: 評估過去曾造成跌倒的情境或原因,以避免重複發生,並且可與家屬共同討論居家可行之防跌措施。若感覺頭暈或可能要發生跌倒時,應先傾靠牆壁並緩慢坐下,以降低跌倒的衝擊力。 假如跌倒已經發生時,不要慌張,先維持原來的姿勢不動,並呼叫尋求他人協助,人員到達前,可以先評估碰撞部位或傷口,以作為就醫時的重要依據。 住院期間,健康狀況改變,為了您的健康與安全,需要協助時,請告知護理人員,不需擔心麻煩他人。 意識不清、躁動不安者: 建議不要獨自下床活動,避免跌倒。 急性混亂期,臥床時應視情況使用雙側床欄,或與您的家人討論並同意使用保護性約束。 有認知障礙等相關疾病時,如:失智或阿茲海默症等,應有家人在旁陪伴,若家人離開時應告知護理人員。 若為酒癮、藥癮者,必要時會診精神科開立治療藥物以控制症狀。 視覺不佳影響日常生活: 就醫矯正視力,建議配戴適當眼鏡,並將眼鏡置於隨手可拿到的位置。 活動空間應保持通暢無障礙物,雜物應收納妥當並維持走道淨空。 維持病床、走道、浴廁、樓梯適當照明,並使用夜燈。將所用物品安置隨手可及地點。 需經常如廁者: 避免夜間喝過多水分,睡前先如廁,以避免夜尿情形。 依自己活動能力來選擇如廁方式;如:尿壺、便盆、便盆椅;若至廁所如廁時,可使用座椅安全扶手,並且需有人全程陪伴。使用便盆椅前須確認功能正常,如:坐墊穩固、滑輪固定。 定時更換尿布、尿套,以維持身體清潔。 如廁時可使用呼叫鈴尋求護理師協助。 多重藥物使用(合併四種以上不同藥物):了解自己目前所使用藥物之種類、劑量、使用頻次、作用時間,需小心藥物副作用會增加跌倒的機會。 環境因素: 若地面濕滑,請告知工作人員清潔。 建議您坐於床緣時,雙腳要可著地或將床高降至最低。 需要時使用雙側床欄,避免您自床上跌落。 (延伸閱讀:預防跌倒、預防跌倒出院護理指導)  參考資料 Lewis, S. R., McGarrigle, L., Pritchard, M. W., Bosco, A., Yang, Y., Gluchowski, A., Sremanakova, J., Boulton, E. R., Gittins, M., Spinks, A., Rapp, K., MacIntyre, D. E., McClure, R. J., & Todd, C. (2024). Population-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falls and fall-related injuries in older people.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4(1), CD013789.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13789.pub2Morris, M. E., Webster, K., Jones, C., Hill, A. M., Haines, T., McPhail, S., Kiegaldie, D., Slade, S., Jazayeri, D., Heng, H., Shorr, R., Carey, L., Barker, A., & Cameron, I. (2022).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falls in hospital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ge and Ageing, 51(5), afac077. https://doi.org/10.1093/ageing/afac077 Rabe, S., Azhand, A., Pommer, W., Müller, S., & Steinert, A. (2020). Descriptive evaluation and accuracy of a mobile app to assess fall risk in seniors: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JMIR Aging, 3(1), e16131. https://doi.org/10.2196/16131
手術傷口疼痛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疼痛可用0-10分評估,提供醫護人員適當的處置。 可以用非藥物如:深呼吸、聽音樂、看書等方式來改善疼痛。 在醫師同意之下使用按摩、冷敷或熱敷的方式來改善疼痛。   一、什麼是手術後傷口疼痛? 手術傷口的疼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疼痛時常伴有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喘、臉色發白、皺眉、流汗等徵象,若是疼痛沒有控制好,可能會讓病人情緒緊張、睡不好,進而影響術後的復原。   二、該如何評估疼痛的程度? 疼痛程度可使用下述2種工具來評估: 數字量表(圖一):0~10分代表疼痛分數,0分是"完全不痛",10分是"極度疼痛",1~3分是"輕度疼痛",4~6分是"中度疼痛",7~9分是"重度疼痛"。       圖一  疼痛數字量表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臉譜量表(圖二):適用於無法用語言表達疼痛分數者,六種臉部表情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笑臉(不痛)~哭臉(極度疼痛)。      圖二  疼痛臉譜量表   疼痛性質可分為刺痛、悶痛、抽痛、銳痛、絞痛、脹痛、搏動性疼痛等。    三、改善手術後傷口疼痛的方法? 藥物治療:手術後的傷口疼痛請不要忍耐 ! 醫師會依據病人的情況選擇止痛藥物的種類,當病人使用口服止痛藥一小時後、或是使用針劑止痛藥半小時後,疼痛沒有好轉時,請告知醫護人員。 可以使用束腹帶固定腹部傷口,減少傷口的牽扯。 非藥物治療:利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打坐、深呼吸、看電視、聽音樂、下棋、看書等方式來減輕疼痛。 若是需要使用按摩、冷敷或熱敷,請先徵詢醫師同意後才可使用。   參考資料 王曼玲、周韋翰、林至芃、孫維仁(2021).醫病共享決策改善術後疼痛與康復.台灣醫學,25(1),71-77。https://doi.org/10.6320/FJM.202101_25(1).0005 楊淑溫、周少鈞、陳梓泓、鍾玉珠、劉介宇、王雅蕙(2021).音樂治療對膽結石病人膽囊切除術後疼痛緩解之成效.北市醫學雜誌,18(1),52-64。https://doi.org/10.6200/TCMJ.202103_18(1).0006 Echeverria-Villalobos, M., Stoicea, N., Todeschini, A. B.,Fiorda-Diaz, J., Uribe, A. A., Weaver, T., & Bergese, S. D. (2020).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A perspective review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under ERAS pathways and its role on opioid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 36(3), 219-226. http://doi.org/10.1097/AJP.0000000000000792
胸腔引流管留置之照護
本篇閱讀重點: 是置放在肋膜腔的管子,可以引流出多餘的空氣、液體,幫助肺部擴張。 引流管子要固定好,翻身或移動的時候注意不要拉到、折到。 引流瓶子要放好不能傾倒,也不能自己倒掉引流液。 何時可以拔掉引流管需要由醫師評估。 一、為什麼需要放置胸腔引流管? 將管子插入到包裹肺部的肋膜腔,引流出多餘的空氣、液體,以幫助肺部張開讓呼吸順暢。   二、常見的胸腔引流管路有哪些? 有粗的胸管和細的俗稱豬尾巴二種,醫師根據需要引流的狀況來選擇合適的管路。   三、胸腔引流管的適應症:     1.  可能會因氣胸、膿胸、血胸、肋膜積液、乳糜胸等胸腔疾病,於胸腔超音波檢查室或病室放置胸腔引流管。     2.  胸腔手術後血水的引流。   四、胸腔引流管留置期間的注意事項: 臥床的時候可多採半坐臥姿勢以促進引流(圖一),翻身或移動的時候要注意引流管的長度,不要壓迫、扭折或拉扯管子,保持引流管的順暢。 圖一、半坐臥姿勢 胸腔引流瓶要擺放穩固不要傾斜,胸腔引流瓶必須保持低於胸部約60cm處,維持正常的引流功能(圖二);醫師、護理師每天會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請不要自己倒掉。   圖二、引流瓶擺放穩固 病人可以下床自由活動,護理師會協助使用別針將管子別在衣服的下緣,加強固定,避免活動的時候拉扯到管子,也請不要拆掉別針。 醫師評估過後,有需要的話可能會使用負壓抽吸器,幫助排除空氣或液體的效果。 當有下列情況發生時,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呼吸困難或突發性的胸部劇痛。 引流量突然增加,或顏色由淡黃色轉為血色。 覆蓋傷口的紗布滲濕或有紅色分泌物,需要立刻換藥。 引流瓶中突然出現持續性氣泡。 胸瓶破掉、翻倒,或發現管子鬆脫。   五、何時能夠拔除胸腔引流管? 經過醫師評估,如果符合以下條件才會拔掉胸腔引流管: 每天的排出量小於100cc。 引流瓶內的氣泡消失。 沒有呼吸困難之症狀。 胸部X光片呈現肺部完全張開或引流的目的已達成。   六、胸腔引流管拔除後的傷口照護: 拔除胸腔引流管後,醫護人員會持續觀察傷口並定期換藥。 拔管後傷口仍需保持乾燥,洗澡時傷口不要碰水,可改用擦澡的方式。 胸管拔除後七至十天,醫師會視傷口情況予以拆線,傷口癒合後即可沐浴。   參考資料 李怡穎、徐博奎(2021)•電子胸瓶之使用安全性及引流管拔除後相關併發症探討•臨床醫學月刊,87(6),350-353。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106_87(6).0058 Diggs, L. P., Martin, S. P., Drake, J. A., & Ripley, R. T. (2021).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pleurectomy: a suitable alternative for treating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13(4). 2177-2183. https://doi.org/10.21037/jtd-19-3261 Li, Y., & Argáez, C. (2021). Gravity Drainage Versus Forced Suction Drainage for Patients With Excess Fluid in Pleural or Peritoneal Spaces. Canadian Journal of Health Technologies, 1(1). https://doi.org/10.51731/cjht..31
Port-A人工血管置入手術與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以手術方式置入,通常置於鎖骨下或下腹部等平坦處。 可供化學治療、高濃度非腸道營養治療等各種靜脈輸液途徑。 術後傷口約3-5公分,約7-10天可癒合,癒合前請保持清潔乾燥。 人工血管如未使用,仍需每個月回診以抗凝血劑沖洗。 裝置人工血管的手臂勿過度活動及避免碰撞。  一、什麼是Port-A人工血管置入手術? Port-A是一種人工血管,需利用手術方式置入,為中央靜脈導管,通常會放置於左側或右側鎖骨下或下腹部等平坦處,依皮下組織厚度,可見人工血管注射盤座置入處,呈微凸起約十元硬幣大小。   二、為什麼需要此手術? Port-A人工血管可提供化學治療、高濃度非腸道營養治療、抽血、輸血及疼痛控制等各種靜脈治療的輸液途徑,對於常需要接受靜脈輸液治療或是周邊血管較難打的病人是較為方便與安全的。(延伸閱讀:全靜脈營養、輸血) 三、手術前要準備什麼? 手術前醫師會向您和您的家屬說明手術目的及過程,並填妥手術及麻醉同意書。 手術前會協助您完成常規抽血檢查、施打周邊靜脈留置針,並停用抗凝血劑(延伸閱讀:服用抗凝血劑之居家照護)。 手術過程採局部麻醉的方式,進入手術室前需更換手術衣,並取下活動假牙、飾物、手錶及排空膀胱。 四、手術後該注意什麼? 術後會接受胸部X光檢查,以確認導管位置。 術後傷口會感覺腫脹、疼痛是屬於正常現象,通常症狀會逐漸改善,若疼痛無法忍受,可告知醫護人員,適時給予止痛藥使用。 術後傷口約3-5公分,傷口約7-10天即可癒合,傷口癒合前請保持清潔乾燥,勿碰水,每日觀察傷口及其附近組織是否有發紅、腫脹、發熱、疼痛、滲液等感染徵象或出血情形,若有需立即告知醫護人員處理。 傷口照護方式:(延伸閱讀:居家傷口換藥法) 如果傷口是以美容膠覆蓋,不需要拆線,讓美容膠自行脫落即可,勿刻意撕去,每天換藥,使用優碘、生理食鹽水消毒傷口,並以紗布覆蓋。 如果傷口是使用防水組織膠覆蓋,則不需要換藥,讓防水組織膠自行脫落即可,勿刻意去除。 手術傷口癒合後,可從事一般活動,如:打太極拳、沖澡等。 為避免人工血管移位,應注意: 裝置人工血管的手臂勿過度活動,如:360度旋轉、游泳、擴胸運動、提重物、舉重等。 避免碰撞人工血管或按壓裝置部位。 人工血管如果不需要使用,至少每個月要回診使用抗凝血劑沖洗,防止管路阻塞。 參考資料 張黎露、周文珊、江孟冠、王齡鈴、李宜恬、辜馨儀 (2022).靜脈導管臨床照護指引.腫瘤護理雜誌,22,5-58。https://doi.org/10.6880/TJON.202210/SP_22.01 賴威廷、張盈盈、郭威銘、何淑娟、唐秀謹 (2023).運用多元方案及情境參與式衛教降低非計畫性Port-A角針滑脫率.腫瘤護理雜誌,23,57-70。https://doi.org/10.6880/TJON.202312/SP_23.5 Mohamed, H. H., Mohamed, M. A. F., Abdelaziz, T. M., & Mohammed, N. M. (2023). Assessment of Nurse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Regarding Implanted Port-A-Catheter Care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Alexandria Scientific Nursing Journal, 25(3), 1-12. https://doi.org/10.21608/asalexu.2023.318351
主題館
各科護理指導
部份圖示素材取自Slidesgo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