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水腫、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血脂是常見症狀。
- 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不可以自已減量或停藥,以免疾病復發加重病情。
- 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期間,要加強勤洗手、戴口罩,預防感染。
一、什麼是腎病症候群?
腎病症候群不是一種疾病,是指因為腎臟的腎絲球受損,造成蛋白質流失引起腎臟相關的症狀。
二、腎病症候群常見的原因有哪些?
依據引起腎病症候群的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兩種:
- 原發性:指因為腎臟疾病引起,在臺灣最常見成人原發性腎病症候群包含有:微小腎絲球疾病、膜性腎絲球病變及局部節段型腎絲球硬化症。
- 次發性:造成腎病症候群主要是其他疾病引起,例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B型肝炎病毒引起之膜性腎炎、過敏性紫斑症、急性鏈球菌後腎絲球炎、淋巴瘤、細菌性心內膜炎等。
三、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 身體水腫:常見眼皮和小腿腫脹,嚴重者出現肋膜積水、腹水、腦部積水而影響呼吸和意識。
- 蛋白尿:因腎絲球對白蛋白通透性增加,使尿中流失大量蛋白質。
- 低白蛋白血症:因病人體內蛋白由尿中大量排除,使得血中白蛋白降低。
- 高血脂症。
- 血液凝固異常,產生血栓的風險較高(以腎靜脈、下肢靜脈最多)。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腎病症候群,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
腎臟科門診就醫。
四、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 飲食治療:
- 急性期水腫嚴重時,應採低鈉飲食及控制水份攝取。
- 適量蛋白質,不需刻意提高蛋白質攝取量。
- 如果同時有高血脂症,建議選擇低膽固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
- 依醫師指示適量補充維生素及鐵質。
- 藥物治療:經醫師評估確認病因後,通常會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治療。
五、照護原則:
- 保持規律生活作息
- 足夠睡眠、適當運動、均衡營養、愉快心情、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及衛生環境等。
- 應避免過度運動。
- 除非嚴重感染及水腫期才需臥床休息。
- 水腫處理原則:
- 每天量體重和腹圍。
- 注意進食和尿液的量、必要時限制鹽分和水分的攝取。
- 盡量臥床休息、抬高下肢以減輕水腫。
- 必要時依醫師處方按時服用利尿劑。
- 飲食方面:以均衡飲食為原則,建議可至門診進行營養諮詢。(延伸閱讀:均衡飲食)
- 蛋白質:注意蛋白質的攝取(0.8~1.0公克/公斤體重),例如:體重50公斤,每天需攝取40~50克蛋白質,但不宜過量,以免增加腎臟的負荷量。
- 熱量:攝取足夠的熱量(約35大卡/公斤體重),例如:體重50公斤,每天需攝取約1750大卡,以維持理想體重。
- 脂質:低油、低膽固醇飲食。
- 鹽分:如果有血壓高及水腫很嚴重的時候,才需要限制鈉(鹽)的攝取,有蛋白尿的慢性腎臟病人血壓最好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 藥物治療:
- 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不可任意自行減量或停藥,以免疾病復發加重病情。
- 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期間,免疫力會下降,要加強勤洗手、戴口罩、不要吃沒有煮熟的食物,預防感染。
- 注意評估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項。
參考資料
- 牛志遠、蔡明村(2022).腎病症候群與抗凝血劑的使用.臨床醫學月刊,90(1),437-441。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207_90(1).0068
- 方文鑫、林昆模(2018)・微纖維性腎絲球腎炎・腎臟與透析,30(2),69-74。https://doi.org/10.6340/KD.201806_30(2).0005
- 李宗翰、蔡友蓮、程子珩(2022).膜性腎病變.臨床醫學月刊,90(2),542-553。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208_90(2).0084
- 吳泓彥、簡國龍(2019)・高血壓與慢性腎臟病治療新進展・內科學誌,30(2),79-85。https://doi.org/10.6314/JIMT.201904_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