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心內膜炎?
「心內膜」就是「心臟內膜」,是心臟最內層的組織,覆蓋在各腔室及瓣膜表面;而「心內膜炎」是指病人的心臟內膜和心臟瓣膜受病菌感染而發炎。病菌侵入體內隨著血液流動,附著在心臟缺損的邊緣或異常瓣膜的表面,進而在心臟瓣膜上生長,形成危害人體的贅生物。而散發於血流之中的病菌與掉落之贅生物,亦會引起其他的併發症,如肺、腦、腎和皮膚的發炎或血管的栓塞。
二、那些人容易感染心內膜炎?
- 接受人工瓣膜植入、心跳節律器等手術後的病人。
- 心內膜已有損害或心臟結構異常者,如有風濕性心臟病或先天性心臟病的人,其受損的心臟內膜及心臟瓣膜易附著微生物。
- 慢性疾病史:糖尿病、肝硬化;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如紅斑性狼瘡病人。
- 靜脈藥癮者,常因針頭受污染而感染細菌。
- 留置有血管侵入性導管的病人,如中心靜脈導管。
- 近期曾行牙科拔牙手術而被感染。
- 患有褥瘡或有其他潰爛傷口。
- 曾有血管栓塞、心內膿瘍或是瓣裂病史的病人。
- 接受血液透析病人。
三、症狀:
- 發燒:為最常見且重要的徵象,體溫會上上下下,恢復正常數天或數週後又再發燒。
- 心雜音改變、脾臟腫大、血尿、皮膚、指甲或黏膜產生出血點。
- 疲倦、食慾不振。
- 發冷、發抖。
- 肌肉及關節酸痛、背痛。
- 咳嗽或類似感冒的症狀。
- 貧血。
- 肺栓塞。
- 右心衰竭、周邊水腫、腹水。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心內膜炎,因為心內膜炎尚需要很多檢查、檢驗來確立診斷,若有上述症狀請至感染科門診就醫。
四、治療:
- 抗生素治療:通常需住院治療2至6星期。
- 外科手術治療:主要是行瓣膜置換手術,更換受損害的心臟瓣膜。下列情形可能需手術治療:
- 瓣膜功能失常。
- 不穩定的人工瓣膜。
- 感染失控或缺乏有效的抗生素。
- 大贅生物(>10毫米)。
- 預防全身性栓塞。
- 移除疑似造成心內膜炎的體內管路,如:心臟節律器、透析導管、中心靜脈管等管路。
五、居家自我保健原則:
- 出院後仍需依照醫師處方服用抗生素,不可自行停止服用抗生素,並定時返診追蹤。
- 充分休息與睡眠,保持身心愉快,適度的散步運動。
- 均衡飲食,增加自體免疫能力。
- 出入公共場所應注意避免感染。
- 平常多注意口腔衛生及牙齒的保健。
- 預計要進行牙科治療,尤其是拔牙前,應先告知患有心臟病或是曾經做過心臟人工瓣膜手術,醫師得知後,將會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以預防發生心內膜炎。
參考資料
- 林伯昌、陳建佑、張坤正、黃高彬(2018)‧心臟植入式電子裝置感染與預防‧感染控制雜誌,28(1),10-16。http://doi.org/10.6526/ICJ.2018.102
- 陳立祥、吳立偉、陳韋良、高東煒(2019).感染性心內膜炎診斷與治療‧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4(1),9-21。
- Lin, Y. C., Zheng, J. F., & Lin, Y. H. (2018). 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t a medical center in central Taiwan from 2012 to 2016-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Taiwan, 29(5), 309-316.http://doi.org/10.6314/JIMT.201810_2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