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日本腦炎之主要傳染媒介為蚊子。
- 大部分為無症狀感染,若出現症狀需立即就醫。
- 減少與病媒蚊接觸的機會。
- 鼓勵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一、什麼是日本腦炎?
由日本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腦膜炎,台灣的流行季節以五月到十月為主,七月為高峰。主要傳染媒介為蚊子,當蚊子叮咬到體內有日本腦炎病毒的豬及許多動物,病毒轉到蚊子體內,接著叮咬人體將病毒散播到人體內;目前沒有人傳人的病例發生。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感染後5-15天沒有症狀(潛伏期),之後呈現的症狀輕重不一,大部分病人為無症狀感染;有少數病人會有身體不適、倦怠伴隨短暫的發燒,接著才有腦膜炎的症狀:高燒(38℃以上)、頭痛、頸部僵硬、噁心、嘔吐等。其他可能症狀如下:
- 意識狀態改變:嗜睡、講話不清楚或胡言亂語,最嚴重者可能昏迷。
- 神經功能改變:可能有動作僵硬、不自主顫抖或抽筋症狀,還有關節反射動作異常等。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日本腦炎,因為日本腦炎尚需很多檢查、檢驗來確立診斷,若有上述症狀請至
感染科門診就醫。
三、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無特殊療法,依病情給予症狀治療,維持生命徵象的穩定,減緩及預防相關症狀。
四、照護原則:
- 減少與病媒蚊接觸的機會
- 住家應安裝紗窗,蚊子多時,晚上睡眠最好使用蚊帳。
- 積水瓶罐、輪胎、水溝應常清除。
- 避免在傍晚到黎明等病媒蚊活躍期間外出活動。
- 外出活動時使用防蚊液或穿上長袖上衣和長褲,來防止蚊蟲叮咬。
- 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因疫苗接種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台灣每年三至五月為日本腦炎疫苗接種季節,應注意家中孩童是否如期接種完畢。
參考資料
- 游千代、王昱竺、林慧真、洪敏南、游秋月(2019)‧2018年高雄市林園區日本腦炎群聚事件‧疫情報導,35(13),187-191。https://doi.org/10.6524/EB.201907_35(13).0002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屬(2019,4月24日)‧日本腦炎防治工作手冊‧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3j1RMBZIiJURZV8hdvkDCA
- 蘇韋茹、林福田、張秀芳、陳淑芳、周玉民、楊靖慧、李秉穎(2019)‧2018疫苗政策重要變革‧疫情報導,35(18),262-271。https://doi.org/10.6524/EB.201909_35(18).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