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病菌藉由呼吸道吸入或通過受損的皮膚、黏膜而引起。
- 常見症狀為畏寒與發熱、後腦疼痛、肌肉痠痛等。
- 治療以抗生素為主,須追蹤檢查治療後復原情形。
一、什麼是Q熱?
- Q熱是貝氏考克斯菌(Coxiella burnetii) 所引起之人畜共通傳染性疾病,在台灣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此病菌可長期穩定存在於環境中,動物宿主的種類以綿羊、山羊及牛隻為主要宿主,其他包括貓、狗等寵物及家禽、家畜、鳥類、野生動物與蜱(壁蝨)等也會感染。
- 動物感染Q熱通常沒有症狀,隨著感染動物的尿、糞、羊水、子宮排出物、乳汁等污染環境後,病菌就會藉由呼吸道吸入或通過受損皮膚、粘膜,侵入人體而致病。
- 易受感染族群包括獸醫、毛皮業者、農場員工、屠宰場員工、畜牧業者及相關研究人員等,尤其是經常接觸牲畜(山羊、綿羊、牛隻等)的工作者。
二、Q熱有哪些症狀?
- 人類感染Q熱時,潛伏期12~39天,平均18天。急性型與普通感冒相似,出現畏寒與發燒,後腦疼痛、虛弱、身體不適、盜汗、肌肉酸痛、關節疼痛,嚴重時有些病人會發展為肺炎、肝炎。
- 大多數感染急性Q熱的病人,發病後會產生終身免疫;少部分病人會發展為慢性Q熱,嚴重時可引起心內膜炎。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Q熱,若您有上述症狀,請儘速至
感染科門診就醫。
三、Q熱要怎麼治療?
急性Q熱以抗生素藥物治療為主,應遵醫囑按時服用,勿自行停藥。治療後仍應定期追蹤檢查,預防發展為慢性Q熱。
四、得到Q熱了,要怎麼照顧自己?
- 得到Q熱不需隔離,直接由人傳染給人的情況很少發生。
- 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於一週內完成通報,並採集檢體送驗。
- 發現暴露於相同感染源之接觸者有疑似症狀時,應配合疫情調查及採集檢體送驗,並儘速就醫。
五、我要怎麼預防Q熱?
- 針對一般民眾:
- 避免與動物親密接觸,接觸動物後應立即清潔雙手。
- 生乳及相關乳製品必須經過滅菌處理後才能食用。
- 若需協助動物分娩,應穿戴口罩及手套等個人防護裝備,並儘量避免直接接觸動物之血液、胎盤組織、羊水及子宮排出物等。
- 針對從事高風險職業(獸醫、毛皮業者、農場員工、屠宰場員工、畜牧業者及相關研究人員)工作人員:
- 工作過程中應穿戴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如實驗衣、護目鏡、口罩及手套等。
- 口罩及手套等消耗性防護裝備必須銷毀,實驗衣等防護裝備則應經過高壓滅菌消毒後再清洗,以避免污染其他衣物。
- 妥善處理動物的排泄物及胎盤、羊水、死胎等相關組織及器官。飼養動物(尤其是山羊、綿羊、牛隻)的畜牧場或農場,應避免設立於人口密集區域。
參考資料
- França, D. A., Mioni, M. S. R., Fernandes, J., Lemos, E. R. S., Duré, A. Í. L., Silva, M. V. F., Langoni, H., & Megid, J. (2023). Overview of Q fever in Brazil: an underestimated zoonosis. Revista do Instituto de Medicina Tropical de Sao Paulo, 65, e39. https://doi.org/10.1590/S1678-9946202365039
- Ghanem-Zoubi, N., Karram, T., Kagna, O., Merhav, G., Keidar, Z., & Paul, M. (2021). Q fever vertebral osteomyelitis among adults: a 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Infectious Diseases (London, England), 53(4), 231–240. https://doi.org/10.1080/23744235.2020.1871508
- Ullah, Q., Jamil, T., Saqib, M., Iqbal, M., & Neubauer, H. (2022). Q Fever-A Neglected Zoonosis. Microorganisms, 10(8), 1530. https://doi.org/10.3390/microorganisms1008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