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母乳可增加早產兒的抵抗力、促進消化吸收及腦神經發育並促進親子關係連結。
- 母乳哺餵的方式可依早產兒寶寶出生週數及發展,循序漸進。
- 在無法直接親餵時,可以配合奶嘴,刺激及訓練口腔運動。
- 在無法親餵母乳時,需維持泌乳,並了解早產寶寶提供的行為線索,以利母乳哺餵。
一、為什麼需要早產兒母乳哺育?
早產兒腸胃道功能不成熟,易有消化吸收的問題,而早產兒母親的母乳易於消化及吸收,是早產兒最佳的營養攝取來源,所以母乳對早產兒來說是首選的食物。
二、那些人需要使用?
經醫師評估可開始進食的早產兒,因母乳對早產兒的好處:
- 增加抵抗力、減少感染:母乳含有免疫球蛋白IgA和抗病毒因子,可保護早產兒的腸胃道,增加抵抗力,減少感染。
- 促進消化吸收功能:母乳可促進早產兒腸道細胞成熟,骨質密度比配方奶高,所含的乳清蛋白及脂質較易消化吸收,不易發生胃食道逆流。
-
促進腦部和視神經發育:母乳中所含的DHA(Docosahexaen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與AA(Ascorbic Acid,抗壞血酸),有助視網膜及神經發育,可預防嚴重的視網膜病變。
- 促進親子關係連結:早產兒吸吮媽媽乳房時,與媽媽肌膚接觸,會慢慢習慣媽媽的味道,產生安全感,有助於親子關係的連結。
三、我要準備什麼用物?
- 進行親餵時母親穿著寬鬆、便於餵奶的衣服。
- 維持環境溫度25~26度,夜間餵乳時應有明亮的光線。
- 抱枕數顆以利支拖寶寶。
四、我該怎麼進行?
- 出生週數小於34週,因吸吮反射、吞嚥及呼吸協調未成熟,可將母乳擠出並正確的保存(延伸閱讀:母乳的保存方法),待可進食時透過口/鼻胃管(由口或鼻腔置入管子直達胃部)灌食母乳(延伸閱讀:兒童鼻胃管灌食之照護)。
- 出生週數大於36週,或矯正年齡已經超過34週,或體重大於1600公克,且心跳、呼吸、血氧濃度及體溫維持穩定,有口/胃管、或有吸吮手指安撫奶嘴等動作,經醫師評估許可後,可以嘗試讓媽媽親餵(延伸閱讀:母乳哺餵姿勢)。
- 親餵母乳前15分鐘,輕柔按摩寶寶的臉頰、嘴唇、舌頭、上顎及牙齦,有助於整合吸吮與吞嚥動作,促進由口腔進食的發展。
五、我該注意什麼?
- 寶寶無法直接吸吮母乳,媽媽於產後6~8小時開始手動或電動擠乳,每隔2~3小時擠一次,每次約20分鐘,以維持乳汁分泌通暢,若脹奶48小時後,乳汁分泌會慢慢減少,導致泌乳不足(延伸閱讀:維持泌乳之照護)。
- 為幫助早產兒辨識母乳味道,經醫師同意後,可以一天數次將數滴母乳滴在寶寶嘴唇上,同時可搭配非營養性吸吮,刺激口腔運動(延伸閱讀:早產兒非營養性的吸吮)。
- 經醫師評估早產兒情況穩定,可鼓勵及協助媽媽抱抱寶寶,讓寶寶習慣媽媽的味道(延伸閱讀:袋鼠式護理)。
- 在開始進行母乳哺餵前,爸爸與媽媽需要學習識別寶寶餵食相關的行為線索(例如,扭頭轉動、尋找乳頭、吸吮動作),和暫停或停止餵食的跡象(例如,停止吸吮、作嘔、舌頭推奶嘴等)。
- 哺餵中如寶寶出現呼吸、心跳、膚色改變、突然睡著或是煩躁行為,應立刻停止,讓寶寶休息;若休息後又有尋乳動作,則可再哺餵,如出現疲累情形,不要勉強餵食。
- 早產兒在第一次吸吮媽媽乳房時,也許只會尋找或舔舔乳頭,或只含住不吸吮,也可能吸了幾次就不吸,這時不用急著將寶寶抱開,當他準備好時可能會再次產生吸吮動作。
參考資料
-
-
Rosenblad, A. K., & Funkquist, E. L. (2022). Self-efficacy in breastfeeding predicts how mothers perceive their preterm infant’s state-regulation. 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 17(1), 1-6.
https://doi.org/10.1186/s13006-022-00486-5
- Quigley, M., Embleton, N. D., & McGuire, W. (2019). Formula versus donor breast milk for feeding preterm or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7).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02971.pu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