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1. 失智症是腦部神經細胞退化。
  2. 失智症常見的症狀有記憶力下降、活動力降低或表達能力降低等。
  3. 失智症藥物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
  4. 失智症能透過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一、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也就是阿茲海默症,通俗的稱呼是老人癡呆症,是腦部神經細胞退化,造成記憶力及其他身體功能減退。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1. 初期:會有近期記憶力(大概指幾秒鐘到最近幾個月的記憶)受損。
  2. 中期:記憶力受損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活動力降低或重複動作、表達能力降低、出現遊走、睡眠障礙(包括難入睡、淺眠、早醒等)、情緒轉變、心情低落、煩躁、暴力等問題行為及幻覺(感覺或看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等症狀。
  3. 後期:所有記憶力,身體功能都退化下降甚至需臥床。
  4.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失智症,若有上述症狀,請至精神科失智特別門診就醫,透過專業團體進行全面性評估及診斷。
 
三、常見的治療有哪些?
治療上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透過治療增進病人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1. 藥物治療:失智症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病人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
    1. 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
      • Donepezil(如:愛憶欣):如果有消化性潰瘍,請注意消化系統的副作用,如果出現影響睡眠情形,可以改至白天飯後服用。
      • Rivastigmine(如:憶思能):腸胃副作用可能較容易發生,需和食物一起服用以減少噁心感。
      • Galantamine(如:利憶靈):開始治療後可以依照病人治療反應在四週後提高劑量,治療期間應大量飲水以增加尿液排出,幫助維持正常的腎臟功能。
    2. NMDA受體拮抗劑(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antagonist):
      • Memantine(如:憶必佳):是目前唯一用於治療中至重度失智症的藥物,可減輕重度失智症病人的躁動症狀。 
  2. 非藥物治療:研究指出非藥物治療能改善憂鬱症狀,維持失智病人最佳功能狀態,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並提升生活品質。非藥物治療包含以下:
    1. 現實導向療法:
      • 透過周遭環境的事物,持續並反覆提醒病人,協助重新學習,讓病人能增加和環境的互動,改善精神混亂的問題,提升病人自信心。
      • 例如:利用大時鐘、大日曆、名牌或是報紙、標誌及鬧鐘等,提醒日期、時間、地點、人和物等,用來幫助病人搞清楚時間、周遭的環境、人物及事物。
      • 每週做三次,每次30~60分鐘,至少持續四週以上,可以出現明顯的改善。
    2. 懷舊治療:
      • 回想對自己具有特別意義的人、事、物,引導病人說出過去生活中有特別意義的經驗、生活趣味,讓病人感受到現實存在,從懷念中得到成就感、自尊心,提升對自己的肯定。
      • 針對不同的懷舊主題,讓病人從體驗懷舊環境或玩具的過程中,增加語言表達、人際互動及減輕心情低落的情緒。
      • 懷舊活動例如:相片、聽老歌、民俗活動、製作手工藝品等。
      • 每週做一次,每次40~50分鐘,連續六週,可以明顯改善。
    3. 認知刺激治療:
      • 藉由在社交環境中(小組),安排各種刺激思考力、記憶力與推理能力的活動。
      • 例如:討論過去與目前之事件以及有興趣的主題、單字遊戲、拼圖、音樂與實作活動(例如烘焙或室內園藝)。
      • 每週作兩項主題活動,每次45分鐘,為期七週,可以明顯改善認知功能與生活品質。
    4. 光照治療:
      • 指日光或特定波長的光來做治療,用來改變不正常的生活作息。
      • 照光時間約半小時到兩小時,可以同時進行其他日常活動,能改善睡眠障礙及心情低落情形。(延伸閱讀:光照治療之照護)
    5. 園藝治療:
      • 利用園藝植物、園藝相關的活動來促進病人的身心健康,並達到療癒的效果。
      • 透過栽種過程,感受萬物生命的變化,在失智病人的注意力、人際互動以及反應上能看到正向效果。
    6. 按摩療法:
      • 能幫助肌肉部位的放鬆,降低病人的壓力與焦慮感,而且能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
      • 除緩解生理症狀外,在心理部分亦能獲得撫慰,促進彼此互動關係。
    7. 音樂治療:
      • 除了聆聽,可以搭配律動(有節奏地跳動)、歌唱、舞蹈或敲擊樂器等,過程中,藉由抒發情感、情緒,幫助放鬆、忘掉不愉快的事或經驗。
      • 可緩解疼痛、減輕心情低落促進放鬆,進而改善認知及日常生活能力。
 
 四、照護原則
  1. 溝通:
    1. 用心聆聽,並給予充足的時間表達,避免打斷及批評。
    2. 與病人談話時要面對他,交談時咬字要清晰且速度要放慢,使用簡短、簡單及病人熟悉的用語與句子交談,並善用眼神與肢體語言作親切的接觸。
    3. 一次只說一件事或只問一個問題,必要時應重複說明。
    4. 嚴重失智症病人沒辦法用言語表達疼痛可能被誤認為是抑鬱、激動、焦慮或攻擊性,應該要進行疼痛管理,不但是為了減少痛苦,也是減少合併精神行為的一種方式。
  2. 疼痛:
    1. 行為觀察: 臉部表情:如臉部表情扭曲、皺眉;發出聲音:呼叫、呻吟;身體動作:坐立不安不願活動;人際互動:激動、攻擊、退縮;生活形態改變:拒吃或睡不好;心智改變:流淚、混亂。
    2. 運用看電視、聊天、深呼吸、聽音樂等,來分散注意力,以減少疼痛感。
    3. 於醫護人員指導下執行冷/熱敷或按摩,幫助疼痛部位放鬆。
    4. 輕度的運動和伸展可減輕疼痛,改善健康狀態。
    5. 保持安靜及舒適的環境,採取舒適的姿勢。
    6. 依照醫囑按時服藥,必要時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
  3. 飲食:
    1. 將食物切成小塊,避免嗆咳。
    2. 給予定時、定量的飲食,避免忘記或重複進食。
    3. 準備方便使用的餐具,鼓勵自己進食。
    4. 保持冰箱中食物的新鮮,避免誤食過期或腐敗的食物。
    5. 維持健康規律生活型態,戒除吸菸、酗酒習慣。(延伸閱讀:向酗酒說不)
    6. 當病人出現吞嚥困難時,需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4. 穿著:
    1. 若病人有特別喜歡的衣服,可以有多件同樣的衣服提供更換,以維持清潔。
    2. 選擇簡單舒適的衣服、止滑的鞋子,使用黏貼式的扣帶,讓病人自行穿脫。
    3. 把準備要穿的衣服按照順序排好,一次一件慢慢穿。
    4. 對病人要有耐心及有彈性,不要苛求或批評。
  5. 居家安全:
    1. 不論屋內屋外之走道均應維持暢通,不要有障礙物、燈光要明亮。
    2. 依病人狀況調整照護方式,以改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失智症居家照護)
    3. 危險物品(如:藥品、尖銳物品、廚房菜刀)要妥善收好。
    4. 洗澡時檢查室內溫度與水溫,注意安全避免滑倒,勿讓病人單獨留在浴室中。
    5. 洗澡時用的坐椅要穩固,並依照需要調整高度。
    6. 防走失可佩戴愛心手鍊、手環、GPS定位系統智慧手環或在病人衣物縫上防走失布類標示,可以帶病人至警察局申請捺印指紋建檔保存,萬一走失時,讓他人可協助走失的病人回家。
  6. 大小便:
    1. 攝取足夠蔬果纖維質,幫助腸胃蠕動和排便。
    2. 協助穿著易穿脫的褲子,固定間隔時間提醒病人去廁所。
    3. 對有失禁病人需耐心對待,顧及尊嚴。
    4. 廁所位置標示清楚的圖片或文字,讓病人容易找到。
  7. 運動睡眠:
    1. 白天安排規律的生活作息及適當運動,避免日夜顛倒。
    2. 睡前減少喝水量,以減少夜間尿床或如廁。
    3. 建立睡覺的儀式,如每天睡前固定聽喜歡的輕柔音樂、聽故事、按摩等。
    4. 幫病人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
  8. 照顧資源:
目前有多種社會福利與照護資源可以運用,包括「喘息服務」、「成人日間照顧」、「照護管理服務」、「長期照護機構」、「失智症團體家屋」及「安寧緩和照護服務」等,提供給病人及照顧者各方面的協助。(延伸閱讀:安寧療護失能、失智病人相關社會福利)
 
參考資料
  1. 吳紋綺、吳彬源(2018).末期失智病人的疼痛之評估與處置.臨床醫學月刊,81(4),220-222。http://doi.org/10.6666/ClinMed.201804_81(4).0038
  2. 吳怡慧、林明憲(2017).失智照護.臨床醫學月刊,79(1),19-25。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17.79.1.005
  3. 高薇淇、郭麗敏、莊宇慧(2019).淺談失智症遊戲.護理雜誌,66(1),101-106。https://doi.org/10.6224/JN.201902_66(1).12
  4. 許庭榕、黃仲禹(2020).失智症非藥物治療照護.臨床醫學月刊,85(2),81-87。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002_85(2).0014
  5. Grinspun, D. (2016). Delirium, dementia, and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assessment and care. 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 https://rnao.ca/bpg/guidelines/assessment-and-care-older-adults-delirium-dementia-and-depression
  6. Watt, J. A., Goodarzi, Z., Veroniki, A. A., Nincic, V., Khan, P. A., Ghassemi, M., Lai, Y., Treister, V., Thompson, Y., Schneider, R., Tricco, A. C., & Straus, S. E. (2021).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s for reducing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people with dement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72:n532. https://doi.org/10.1136/bmj.n532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牛刀小試一下
    請您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請您填答護理指導的滿意度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
    位置
    英文名稱
    Care of Patient with Dementia
    分類
    疾病照護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