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1. 失智症是大腦功能缺損,造成記憶力及日常生活功能退化。
  2. 常見症狀:活動及表達能力降低、重複動作、遊走、睡眠障礙等。
  3. 能透過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一、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是大腦功能缺損,造成記憶力及日常生活功能退化,隨著病程進展,日常生活事情處理越來越困難,瞭解失智症之照護,可減輕照顧者及整個家庭負荷。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
  1. 退化性(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其他:亨廷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等造成失智症)。
  2. 血管性(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功能缺損)。
  3. 其他因素導致(特定原因所造成,經過治療之後可能有機會可以恢復),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營養失調、新陳代謝異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4. 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二、失智症有哪些症狀?
  1. 初期:會有近期記憶力(大概指幾秒鐘到最近幾個月的記憶)受損。
  2. 中期:記憶力受損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活動力降低或重複動作、表達能力降低、出現遊走、睡眠障礙(包括難入睡、淺眠、早醒等)、情緒轉變、心情低落、煩躁、暴力等問題行為及幻覺(感覺或看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等症狀。
  3. 後期:所有記憶力,身體功能如進食、更衣、大小便..等日床生活等都退化下降,甚至需臥床。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失智症,若有上述症狀,請至精神科失智特別門診就醫,透過專業團體進行全面性評估及診斷。
 
三、失智症要怎麼治療?
失智症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病人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治療上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透過治療增進病人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1. 藥物治療:合乎規定者,健保可以給付。
    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主要有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其他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用於改善精神行為症狀。
    1. 膽鹼酯酶抑制劑(Chlinesterase Inhibitors, CHE-I):
      • Donepezil(如:愛憶欣):如果有消化性潰瘍,請注意消化系統的副作用,如果出現影響睡眠情形,可以改至白天飯後服用。
      • Rivastigmine(如:憶思能):腸胃副作用可能較容易發生,需和食物一起服用以減少噁心感。
      • Galantamine(如:利憶靈):開始治療後可以依照病人治療反應在四週後提高劑量,治療期間應大量飲水以增加尿液排出,幫助維持正常的腎臟功能。
    2. NMDA受體拮抗劑(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antagonist):
      • Memantine(如:憶必佳):治療中至重度失智症的藥物。
  2. 非藥物治療:研究指出非藥物治療能改善憂鬱症狀,維持失智病人最佳功能狀態,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並提升生活品質。非藥物治療包含以下:
    1. 現實導向療法:
      透過周遭環境的事物,持續並反覆提醒病人,協助重新學習,讓病人能增加和環境的互動,改善精神混亂的問題,提升病人自信心。例如:利用大時鐘、大日曆、名牌或是報紙、標誌及鬧鐘等,提醒日期、時間、地點、人和物等,用來幫助病人搞清楚時間、周遭的環境、人物及事物。每週做三次,每次30~60分鐘,至少持續四週以上,可以出現明顯的改善。
    2. 懷舊治療:
      回想對自己具有特別意義的人、事、物,引導病人說出過去生活中有特別意義的經驗、生活趣味,讓病人感受到現實存在,從懷念中得到成就感、自尊心,提升對自己的肯定。針對不同的懷舊主題,讓病人從體驗懷舊環境或玩具的過程中,增加語言表達、人際互動及減輕心情低落的情緒。例如:相片、聽老歌、民俗活動、製作手工藝品等。每週做一次,每次40~50分鐘,連續六週,可以明顯改善。
    3. 認知刺激治療:
      藉由在社交環境中(小組),安排各種刺激思考力、記憶力與推理能力的活動。例如:討論過去與目前之事件以及有興趣的主題、單字遊戲、拼圖、音樂與實作活動(例如烘焙或室內園藝)。每週作兩項主題活動,每次45分鐘,為期七週,可以明顯改善認知功能與生活品質。
    4. 光照治療:
      指日光或特定波長的光來做治療,能改善睡眠障礙及心情低落情形。照光時間約半小時到兩小時,過程中可看書報、進食、聊天。(延伸閱讀:光照治療之照護
    5. 園藝治療:
      利用園藝植物、園藝相關的活動來促進病人的身心健康,並達到療癒的效果。透過栽種過程,感受萬物生命的變化,在失智病人的注意力、人際互動以及反應上能看到正向效果。
    6. 按摩療法:
      能幫助肌肉部位的放鬆,降低病人的壓力與焦慮感,而且能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除緩解生理症狀外,在心理部分亦能獲得撫慰,促進彼此互動關係。
    7. 音樂治療:
      除了聆聽,可以搭配律動(有節奏地跳動)、歌唱、舞蹈或敲擊樂器等,過程中,藉由抒發情感、情緒,幫助放鬆、忘掉不愉快的事或經驗。可緩解疼痛、減輕心情低落促進放鬆,進而改善認知及日常生活能力。
 
 四、我該怎麼照顧失智症病人? 
  1.  溝通原則:
    1. 用心聆聽,並給予充足的時間表達,避免打斷及批評。
    2. 面對面與病人談話時,咬字要清晰且速度要放慢,使用簡短、簡單及病人熟悉的用語與句子交談,並善用眼神與肢體語言作親切的接觸。
    3. 一次只說一件事或只問一個問題,必要時應重複說明。
    4. 嚴重失智症病人沒辦法用言語表達疼痛可能被誤認為是抑鬱、激動、焦慮或攻擊性,應該要進行疼痛管理,不但是為了減少痛苦,也是減少合併精神行為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藉由以下方法進行疼痛管理:
      • 透過行為觀察如藉由如臉部表情扭曲、皺眉;發出聲音:呼叫、呻吟;身體動作:坐立不安不願活動;人際互動:激動、攻、退縮;生活形態改變:拒吃或睡不好;心智改變:流淚、混亂等發現病人可能疼痛的問題。
      • 運用看電視、聊天、深呼吸、聽輕柔音樂等方式,可降低緊張情緒,達到放鬆身心之作用。
      • 於醫護人員指導下執行冷/熱敷或按摩,幫助疼痛部位放鬆。
      • 保持安靜及舒適的環境,採取舒適的姿勢。
      • 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止痛藥物,必要時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
  2. 日常生活的協助(延伸閱讀:失智症居家照護
    1. 飲食:
      • 將食物切成小塊,避免嗆咳。
      • 攝取足夠蔬果纖維質,以幫助腸胃蠕動和排便。
      • 給予定時、定量的飲食,避免忘記或重複進食。
      • 準備方便使用的餐具,鼓勵自己進食。
      • 保持冰箱中食物的新鮮,避免誤食過期或腐敗的食物。
      • 維持健康規律生活型態,戒除吸菸、酗酒習慣。(延伸閱讀:向酗酒說不
      •  當病人出現吞嚥困難時,需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2. 穿著:
      • 若病人有特別喜歡的衣服,可以有多件同樣的衣服提供更換,以維持清潔。
      • 選擇簡單舒適的衣服、止滑的鞋子,使用黏貼式的扣帶,讓病人自行穿脫。
      • 把準備要穿的衣服按照順序排好,一次一件慢慢穿。
      •  對病人要有耐心及有彈性,不要苛求或批評
    3. 大小便:
      • 協助穿著易穿脫的褲子,固定間隔時間提醒病人去廁所。
      • 對有失禁病人需耐心對待,顧及尊嚴。
      • 廁所位置標示清楚的圖片或文字,讓病人容易找到。
    4. 洗澡:
      • 洗澡時檢查室內溫度與水溫,注意安全避免滑倒,勿讓病人單獨留在浴室中。
      • 洗澡時用的坐椅要穩固,並依照需要調整高度。
    5. 運動與睡眠:
      • 白天安排規律的生活作息及適當運動,避免日夜顛倒。
      • 睡前減少喝水量,以減少夜間尿床或如廁。
      • 建立睡覺的儀式,如每天睡前固定聽喜歡的輕柔音樂、聽故事、按摩等。
      • 幫病人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
         
  3. 環境安全:
    1. 不論屋內屋外之走道均應維持暢通,不要有障礙物、燈光要明亮。
    2. 危險物品(如:藥品、尖銳物品、廚房菜刀)要妥善收好。
    3.  依病人狀況調整照護方式,以改善生活品質。
  4. 防走失可佩戴愛心手鍊、手環、GPS定位系統智慧手環或在病人衣物縫上防走失布類標示,可以帶病人至警察局申請捺印指紋建檔保存,萬一走失時,讓他人可協助走失的病人回家。
  5. 照顧資源:目前有多種社會福利與照護資源可以運用,包括「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喘息服務」、「成人日間照顧」、「照護管理服務」、「長期照護機構」、「失智症團體家屋」及「安寧緩和照護服務」等,提供給病人及照顧者各方面的協助。(延伸閱讀:安寧療護失能、失智病人相關社會福利
 
參考資料
  1. 高薇淇、郭麗敏、莊宇慧(2019).淺談失智症遊戲.護理雜誌,66(1),101-106。https://doi.org/10.6224/JN.201902_66(1).12
  2. 許庭榕、黃仲禹(2020).失智症非藥物治療照護.臨床醫學月刊,85(2),81-87。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002_85(2).0014
  3. Harrison Dening, K. (2023). Recognising, assessing and managing pain in a person with dementia. Journal of Community Nursing, 37(4), 45–50. 
    https://doi.org/10.7748/ns.2023.e12165
  4. Li, X., Ji, M., Zhang, H., Liu, Z., Chai, Y., Cheng, Q., Yang, Y., Cordato, D., & Gao, J. (2023). Non-drug therapi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 review. Neurology and Therapy, 12(1), 39–72. https://doi.org/10.1007/s40120-022-00416-x
  5. Watt, J. A., Goodarzi, Z., Veroniki, A. A., Nincic, V., Khan, P. A., Ghassemi, M., Lai, Y.,Treister, V., Thompson, Y., Schneider, R., Tricco, A. C., & Straus, S. E. (2021).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s for reducing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people with dement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72(532). https://doi.org/10.1136/bmj.n532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牛刀小試一下
    請您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請您填答護理指導的滿意度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
    位置
    英文名稱
    Care of Patient with Dementia
    分類
    疾病照護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