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鼻腔內部的前側,是最常見的流鼻血部位
- 流鼻血時,保持鎮靜、盡快將鼻腔壓迫止血是最有效止血方法。
- 冰敷在鼻根及鼻頭或頸部,可以幫助減緩鼻部出血。
- 如果加壓15分鐘還是持續流鼻血,建議立刻就醫。
一、為什麼需要流鼻血之照護?
鼻腔內的黏膜富含血管,當鼻腔黏膜受傷、血管破裂時,就會發生流鼻血的現象,引起流鼻血的原因有:
- 直接外力導致:例如:頭部、臉部遭受撞擊、擤鼻涕過於猛烈、挖鼻孔、打噴嚏等動作,或是鼻腔內有異物造成鼻黏膜發炎,引起血管破裂。
- 太過乾燥的環境:鼻黏膜容易乾裂、結痂,造成血管破裂。
- 因疾病導致鼻腔黏膜變脆弱:例如:感冒、鼻炎、鼻竇炎、鼻腫瘤。
- 流鼻血的高危險群:例如:血壓過高、服用抗凝血藥物、血小板減少等。(延伸閱讀:血小板減少之自我照顧)
除了鼻部出血之外,有些人還會有鼻子酸酸、脹脹、疼痛等不舒服的感覺;當出血比較嚴重,可能會覺得頭暈(延伸閱讀:
頭暈之照護)、吸不到氣,如果鼻血流到喉嚨,會因為喉部受到刺激,出現咳血或吐血的狀況,嚴重甚至會影響到呼吸。
二、準備用物:
- 冰敷袋、或用碎冰包在塑膠袋中,外層再用毛巾包裹。
- 嘔吐袋或塑膠袋:數量視情況需要準備。
- 清潔用品:例如:衛生紙、濕紙巾等。
三、步驟:
- 請保持安靜,不要驚慌,放鬆心情。
- 找個安全的環境並坐下來,盡可能確保有人在旁陪伴。
- 直接鼻腔壓迫止血:
鼻腔內部的前側,是最常見的出血部位,一般會先加壓這個部位。
- 用拇指及食指中指由鼻子外面壓迫出血側的鼻前部(軟鼻子處),很像一般用手捏住鼻子的做法,需要施加一點壓力,盡可能把出血側的鼻腔壓扁;如果雙側都有流鼻血,則要把兩側的鼻腔都壓扁。(圖一)
圖一 直接鼻腔壓迫止血
- 壓迫至少持續10-15分鐘,不要中斷,一直到沒有鼻血流出為止。
- 維持正常呼吸:(此時要注意鼻腔壓迫止血不要中斷)
- 頭部保持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傾的姿勢,讓已經流出的血液向鼻孔外排出,可以用衛生紙或濕紙巾等清潔鼻孔表面,以免留在鼻腔內干擾到呼吸道的暢通。
- 可以用沒有流血的鼻孔呼吸,如果雙側都有流鼻血或是呼吸不順,可以先用嘴巴呼吸。
- 避免頭後仰、鼻孔朝上:後仰的姿勢會讓鼻腔的血往咽喉流(這時會感覺喉嚨熱熱的,覺得有東西在流),血液會被吞入食道及胃腸,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或引起嘔吐;出血量大時,容易嗆到,堵住呼吸道造成危險。
- 有血塊在口腔中時,量少時可以直接吞入;如果血塊較多時,請輕柔地、慢慢地將血塊吐在嘔吐袋或清潔袋中,不要用力咳嗽或是清
- 冰敷:可讓鼻子的血管收縮,幫助止血。
- 冰敷的部位:鼻根及鼻頭(整個鼻子)上面或是在脖子後面,
- 如果冰敷會影響鼻腔的加壓,請先確定鼻腔已經壓迫好了,再請旁人協助冰敷。
壓迫15分鐘後還是沒有止血,可能代表著嚴重的出血(出現吐血、頭暈、冒冷汗等症狀),這時候就要立刻送醫,由醫師評估後視病況進行進一步的治療處置,例如:使用止血藥物、鼻腔填塞止血棉等。
四、照護原則:
- 適度提高環境及鼻腔的濕度:
- 如果家中比較乾燥,可以視情況使用加濕器。
- 可配戴口罩,減少直接吸入乾燥或冷空氣。
- 預防再次流鼻血:
- 飲食方面:採用冷質飲食,不要吃熱的、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辛辣食物、菸、酒及咖啡)或是進補。
- 盥洗方面:
- 加強口腔清潔,口腔可能會有血塊殘存,造成口腔異味等不舒服的感覺。
- 避免洗熱水澡或泡溫泉,洗澡時間不宜過長。
- 避免鼻腔再度受傷:
- 避免揉鼻子、挖鼻孔及打噴嚏的動作,如果鼻腔有血塊,不要摳出來。
- 避免用力或是劇烈活動。
- 有高血壓的病人:要控制血壓,避免血壓過高。(延伸閱讀:高血壓之照護)
- 有使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請與您的醫師討論是不是需要暫停藥物使用。(延伸閱讀:服用抗凝血劑之居家照護)
- 流鼻血常見在兒童,最常引起的原因是挖鼻孔導致,青少年後流鼻血會比較少見,要特別注意是不是有其他原因造成,會建議到鼻科門診就醫。(預約掛號:鼻科門診)
- 有鼻腔填塞止血棉的病人,請不要自行取出止血棉,醫師會跟你約時間返診取出;如果不小心止血棉掉出來,此時請保持鎮靜,觀察是不是有持續出血,如果沒有則遵照照護原則,並在約定的時間返診就可以了。
參考資料
- Alter, H. (2022). Approach to the adult with epistaxis. UpToDate. Retrieved Feb 25, 2022,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approach-to-the-adult-with-epistaxis
- Messner, A. H., (2022). Management of epistaxis in children. UpToDate. Retrieved July 22, 2022,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management-of-epistaxis-in-children
- Tran, Q. K., Barnett, J., O’Connell, F., D’Anza, B., & Pourmand, A. (2021). Nasal Pack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 Practical Review for Emergency Providers. Open Access Emergency Medicine: OAEM, 13, 527.https://doi.org/10.2147/OAEM.S247017
- Tunkel, D. E., Anne, S., Payne, S. C., Ishman, S. L., Rosenfeld, R. M., Abramson, P. J., Alikhaani, J. D., Benoit, M. M., Bercovitz, R. S., Brown, M. D., Chernobilsky, B., Feldstein, D. A., Hackell, J. M., Holbrook, E. H., Holdsworth, S. H., Lin, K. W., Lind, M. M., Poetker, D. M., Riley, C. A., ... & Monjur, T. M. (2020).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nosebleed (epistaxis).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62(1_suppl), S1-S38.https://doi.org/10.1177/0194599819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