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時候需要做腎臟病相關的檢驗?
當您發現有水腫、高血壓、小便有血、頻尿、小便困難、尿量減少、疲倦、厭食、噁心、腰酸、腰痛等現象時,表示您的腎臟可能出現問題,必須至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另外,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病家族病史、痛風關節炎、長期服用止痛藥以及有急性腎臟損傷病史等高危險群,建議接受腎臟病篩檢以及定期追蹤。
如果您有上述症狀或相關疾病,可以至
腎臟科門診,醫師會依據您的狀況安排合適的檢查。
二、常見腎臟病的檢驗有哪些?
- 小便檢查
- 單次小便檢查:這是最簡單、方便的基本檢查,測量有無潛血、蛋白尿、糖尿等。宜採中段尿,在收集後盡早送檢以防變質,女性病人應避開生理期,先將會陰部清洗乾淨再留尿;男性病人如有包皮,應清洗乾淨後取尿。若為執行蛋白尿測定應以清晨未作活動前的小便作檢查,這樣可以排除長期站立、劇烈運動、發燒等暫時性蛋白尿的可能,如果蛋白尿持續出現,表示腎臟有問題,應再做進一步檢查。
- 24小時小便檢查:例如:從早上8點(或某一時間點),第一次小便解完丟棄後,收集到隔天早上8點(或隔天同一時間點)止,共24小時的小便量。
- 抽血檢查
- 主要是檢驗一般所謂的「尿毒」,也就是血中尿素氮(BUN)及肌酸酐(Creatinine)有沒有異常。尿素氮和蛋白質代謝及腸胃道出血有關,並不一定表示腎臟有問題;肌酸酐(Creatinine)則是肌肉活動代謝的產物,如果血中這兩個數值異常上升代表腎功能下降。醫生通常會再評估肌酸酐廓清率(Creatinine Clearance;CCr)檢查,並且計算腎絲球過濾率來仔細評估。
- 另外,因腎臟衰竭容易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酸鹼不平衡,透過血液氣體檢查也可以監測血中碳酸氫根離子的含量,以了解體內是否會太酸。
- 影像檢查
- 靜脈注射尿路攝影檢查
利用不顯影之染劑由靜脈注入體內,而顯現出腎臟、輸尿管及膀胱之形態、位置。(延伸閱讀:靜脈注射腎盂攝影)。
- 膀胱鏡逆行性腎盂攝影檢查
利用膀胱鏡所做的檢查,對於攝護腺肥大、泌尿系統出血及膀胱內炎症、腫瘤均有直接之診斷。
- 血管攝影檢查
對於血尿而原因不明、血管阻塞或懷疑有惡性腫瘤時行之。(延伸閱讀:血管攝影術)。
- 超音波檢查
因為腎臟病大多會造成腎臟萎縮,透過超音波可以得知腎臟大小及構造異常(包括結石、囊腫與腫瘤),腎臟超音波花費便宜且安全,因此是臨床診斷的第一優先選擇。但因無法看清楚輸尿管,所以不能完全取代影像檢查。
- 電腦斷層攝影檢查
如果超音波的診斷無法確定囊泡有無出血、膿瘍、腎結石及癌症時,醫師會視病人狀況安排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檢查;可看見腎臟位置、大小,更可以將腫瘤、膿皰、結石、水泡、阻塞、水腎的大小及血管的變異等,清晰地顯現出來。(延伸閱讀:電腦斷層檢查)
- 腎臟組織切片檢查
又稱腎臟穿刺,這是最直接的腎臟病檢查,在病理檢查下皆能一目了然,協助醫師診斷腎臟疾病,一般會在超音波直視下做切片檢查,以增加其安全性。(延伸閱讀:腎臟切片檢查)。
參考資料
- 劉珮柔、王俊民、姬素芬、陳孟莉(2018)‧血液氣體分析對慢性腎臟病的重要性‧台灣醫檢雜誌,33(4),39-42。
- 吳柏融、吳建興、李建德、邱鼎育(2020)‧急性腎損傷後的追蹤與照護‧腎臟與透析,32(4),204-208。https://doi.org/10.6340/KD.202012_32(4).0007
- 紀竣議、李思穎、楊紹佑(2018)‧糖尿病相關腎疾病定義及診斷之更新‧腎臟與透析,30(3),114-117。https://doi.org/10.6340/KD.201809_30(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