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1. 腰椎手術是在麻醉下,經背部進行腰椎減壓或內固定。
2. 手術後經醫護人員指導下床活動及穿戴背架。
3. 手術傷口保持乾燥,約7-10天後可拆線。
4. 手術後需有充足的休息,且一個月內避免提重物。
一、 什麼是腰椎手術?
在全身麻醉下,經由背部進行腰椎減壓或內固定,將增生或滑脫,壓迫到神經的椎間盤、骨刺或韌帶組織切除達到減壓目的,或置入植入物來矯正脊椎。
二、 為什麼需要此手術?
當病人出現因腰椎間盤突出導致椎管狹窄或腰椎腫瘤壓迫神經,產生肢體無力、麻木、疼痛等症狀,可藉由此手術改善不適,達到保存神經功能的目的。
三、 手術前準備:
- 安排常規檢查,如心電圖、胸部X光及血液檢驗;並依個別症狀安排所需檢查,如脊椎X光、腰椎電腦斷層、腰椎磁振造影、肌電圖,以確定病變的部位。
- 醫師與病人和家屬做手術前會談,協助瞭解手術目的、程序、可能風險和後遺症,會談後請填寫會談、手術、麻醉、自費和輸血同意書。
- 手術前住院醫師會在預接受手術部位作記號,請勿洗掉。
- 手術前護理師將安排觀看腰椎手術護理指導影片,並請病人練習上下床之正確姿勢。
- 依醫師指示準備合適的背架或圍腰,以便術後下床時使用。
- 手術前一晚午夜12點後禁止飲食、喝水,每日口服的藥物,請事先告知醫護人員,以評估是否需服用。
- 手術當日更換手術衣及開叉褲,禁止穿著内衣、褲,並將眼鏡(含隱形眼鏡)、假牙、指甲油、飾品和平安符等移除。
四、 手術後照護原則:
- 手術後病人身上可能會有傷口引流管、點滴及導尿管等管路,等待病情穩定後依醫囑移除,切勿自行拔除管路而造成傷害。
- 手術後醫師會開立止痛劑缓解傷口疼痛,如傷口仍疼痛難忍可向醫師或護理師反應,以調整用藥。
- 手術後護理師會協助病人每2小時翻身,並協助傷口周圍冰敷,每二小時冰敷15分鐘,以減輕疼痛,冰敷約三天左右或直到疼痛狀況緩解,晚上睡眠時間請休息不需冰敷。
- 手術後經由醫護人員評估可以開始進食時間。
- 通常手術隔天即可下床練習站立,護理師會指導並協助如何正確穿著背架,延伸閱讀軟式背架穿戴注意事項或硬式背架穿戴注意事項。
- 手術傷口保持乾燥,手術後約7-10天拆線,但糖尿病病人需視傷口癒合程度才拆線,若觀察傷口有紅、腫、熱、痛等現象,請立即回診。
- 按時回門診追蹤,且避免跌倒或進行劇烈運動,活動範圍依照醫師指示:
- 第1週:充足的睡眠及休息,可做短距離散步及坐車,但不可以駕駛,避免拿重物、爬樓梯。
- 第2週:活動量可以增加,但勿疲勞,睡眠仍要充足。
- 第3-4週:可以做輕度的工作,但如有重複彎腰、舉重物、旋轉等會造成背部壓力的動作應絕對禁止。
- 第8週:可以正常的活動,仍須避免重覆彎腰的動作或過度的轉動,舉重勿超過20公斤,手臂吊重勿超過10公斤。
- 第12週:可恢復以往的工作量,但仍需注意避免由高處搬重物下來等粗重工作。
參考資料
- Debono, B., Wainwright, T. W., Wang, M. Y., Sigmundsson, F. G., Yang, M. M., Smid-Nanninga, H., Bonnal, A., Le Huec, J. C., Fawcett, W. J., Ljungqvist, O., Lonjon, G. & de Boer, H. D. (2021).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perioperative care in lumbar spinal fusion: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Society recommendations. The Spine journal, 21(5), 729-752. https://doi.org/10.1016/j.spinee.2021.01.001
- Suzuki, A., & Nakamura, H. (2022). Microendoscopic lumbar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surgery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Literature Review. Medicina (Kaunas), 58(3), 384. https://doi.org/10.3390/medicina58030384
- Tong, Y., Fernandez, L., Bendo, J. A., & Spivak, J. M. (2020).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trends in adult spine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ine Surgery, 14(4), 623-640. https://doi.org/10.14444/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