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造成跌倒的原因包含:身體狀況、藥物、環境、認知及其他等多重因素。
- 跌倒高風險者,為預防跌倒,下床活動、坐輪椅或如廁應採漸進方式,並應有照顧者全程陪伴。
- 有跌倒風險者,平時保健措施應依據個人能力選擇增進下肢肌力及平衡感活動。
一、為什麼需要預防跌倒?
跌倒是指身體失去正常位置,不自主地跌落於地面。病人若住院時發生跌倒而導致受傷,可能因合併症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延長其住院時間,預防跌倒可以維護病人安全避免傷害。
二、造成跌倒的原因:
- 病人身體狀況:是指病人本身高齡造成的身體功能退化或病情使病人容易跌倒,譬如暈眩、步態不穩和身體虛弱。
- 藥物或麻醉的影響:是指因藥物作用所引起如使用安眠藥、抗憂鬱劑、利尿劑、降血壓藥、降血糖藥等的副作用,引起頭暈、目眩、低血壓、四肢無力。
- 有害的環境因素:是指在照顧病人的環境中,出現不利因素,導致病人跌倒,如地板濕滑、東西亂放絆倒病人、高低落差、光線不足。
- 其它因素:指上述以外引起跌倒的原因如排泄障礙:頻尿、大小便失禁。
- 認知層面因素:照護者或病人無意識到跌倒的風險或認為下床會麻煩別人,不好意思尋求協助。
三、住院期間病人及主要照護者注意事項:
- 輪椅使用方法
- 下床坐入輪椅前先將輪椅移至床尾,使輪椅與床尾呈四十五度角或平行。
- 固定好輪椅,先收起腳踏板。
- 協助病人自床上慢慢坐於床緣,將病人移坐於輪椅上,最後放下腳踏板。
- 若要協助病人自輪椅返回病床,需先執行上述一至二項。
- 再鼓勵病人站立時儘量利用較有力的腿幫忙支持其體重。
- 確定病人站穩後,再協助病人平穩坐於床緣,恢復舒適臥位。
- 下床方法
- 採漸進式的下床活動:搖高床頭,使病人慢慢地自臥位改為坐姿,而後無不適反應後再緩慢下床。
- 下床或改變姿勢時,動作應放慢。
- 儘早下床活動,可逐日增長下床活動時間。
- 方便病人下床,先拉起離家屬遠側之欄杆,勿拉起兩側欄杆,以免妨礙病人離床活動。但對意識不清、麻醉後未清醒及年老者等,應拉起兩側床欄並固定。
- 如廁時注意事項
- 若廁所內光線昏暗,要打開廁所的燈。
- 小心廁所門口的門檻,避免絆倒。
- 小心注意廁所內外之地面是否潮濕。
- 上廁所蹲下及站起時,動作宜緩慢。
- 尿壺應倒空並置於避免姿勢過度改變及易拿取位置。
- 夜晚服用安眠藥前先如廁,服藥後病人上廁所時應有家屬全程陪伴。
- 其它注意事項
- 應將常用物品置放於病人視野內且易於拿取的範圍內。
- 家屬應將床周圍的用品整理好,勿隨意置於地面上,以免病人絆倒。
- 夜間開夜燈維持適度照明。
- 病人應穿著大小合宜的衣褲,鞋子應大小合適、平穩、厚底、防滑、低跟。
- 如有需要請按床旁呼叫鈴或床旁電話尋求協助。
- 若病人步態不穩,下床活動時應有人陪伴,並使用手杖或助行器。
四、返家後的照護原則:
- 加強平時保健措施
- 依據個人能力選擇增進下肢肌力及平衡感活動,如:氣功、防跌操。
- 對平常使用的慢性病藥物(如抗高血壓藥物、鎮定劑、安眠藥等)之副作用應有清楚的瞭解;服藥後下床活動應採漸進式。
- 居家環境改善
- 活動空間的改善:儘量避免更動傢俱擺設的位置、經常保持走道暢通、勿隨地散置物品或堆積雜物、浴室及廁所地面隨時保持乾燥或加鋪防滑墊。
- 加強照明:樓梯、走道、浴室、臥室等經常活動或容易跌倒的地方,照明要充足,夜晚應留夜燈。
- 合宜的設施:置物架位置適中、浴室廁所及樓梯應設扶手、地板最好採用軟性材質(如:木板)或加鋪軟墊、地毯應加以固定、坐椅及床應維持合宜高度。
- 適當的個人用品
- 衣著:儘量採用棉質、通氣佳、大小適中的衣服,避免寬大或腰帶過長;褲子不可太鬆或太緊;鞋子應平穩、柔軟、厚底、防滑,若鞋跟已磨損應趕快修理或更換。
- 輔助用具:應按照對遠、近距離目視的需求配戴眼鏡;由專業人員依身體功能狀況調整使用手杖、助行器、輪椅等工具。
參考資料
-
-
- 溫明寰、吳雅萍、楊佳諭、林小玲(2018).客製化防跌措施降低住院病人跌倒發生率之專案.高雄護理雜誌,35(2),37-52。https://doi.org/10.6692/KJN.201808_35(2).0004
- 謝玉萍、邱金快、王淑美、陳俐樺、溫玉仁(2021).舒適老人心,銀髮新人生 高齡住院病人衰弱評估及防跌改善方案.健康促進研究與實務,4(1),161-168。https://doi.org/10.29442/HPRP.202101_4(1).0024
- Guirguis-Blake, J. M., Michael, Y. L., Perdue, L. A., Coppola, E. L., & Beil, T. L. (2018).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falls in older adults: Updated evidenc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319(16), 1705-1716.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7.2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