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氣管狹窄?
氣管狹窄是指氣道管徑縮小造成呼吸困難,可分為先天性氣管結構異常,或外傷、感染及腫瘤所導致。
二、常見造成氣管狹窄的後天因素有哪些?
- 外在因素:胸部鈍挫傷、氣管重建手術、氣切造口或長期插管治療引發之創傷。
- 感染:因罹患肺結核、自體免疫疾病、結締組織疾病、類澱粉沉積症、慢性萎縮性軟骨周圍炎、吸入性損傷等反覆感染發炎所導致。
- 腫瘤:甲狀腺、食道、縱隔腔、氣管或轉移的腫瘤壓迫。
三、氣管狹窄有哪些症狀?
病人本身的疾病、病變的部位及管腔狹窄不同,症狀也會不同,可能有姿勢上的差別,如躺著的時候比坐著時症狀明顯。
常見的症狀有:
- 長期聲音沙啞
- 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和咳嗽
- 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排出困難
- 異常的呼吸聲(喘鳴及哮鳴音)。
由於與大多數的呼吸道疾病會有相似的症狀,仍需進一步檢查以確定診斷。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
胸腔內科門診就醫。
四、診斷方法有哪些?
- 肺功能檢查:評估氣管狹窄的程度。(延伸閱讀:肺功能檢查)
- 胸部X光、氣管螢光透視攝影、氣管攝影、電腦斷層、磁振照影:評估狹窄的部位、程度、範圍、有無軟骨、支架缺損或移位等問題。(延伸閱讀:磁振照影檢查)
- 支氣管鏡檢查:可以發現氣管腔內是否有疤痕增生或粘連情形,進而判斷造成狹窄原因與治療的依據。(延伸閱讀:支氣管鏡檢查)
五、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 外科重建手術:對於可以接受手術者,手術切除及重建是首要選擇的治療方法,可以解除病人的呼吸困難,並維持氣道通暢。
- 內視鏡:主要針對不適合進行手術的病人,例如:年邁、心肺功能差、手術風險大、氣管狹窄部位過長、或氣管疾病合併周邊組織侵犯而無法切除者,可經由內視鏡介入治療,包括:支氣管鏡行氣球擴張術、鐳射燒灼氣管腔內病灶、氣管支架等。
六、氣管狹窄病人居家保健原則:
- 觀察病人的生命徵象(體溫、心跳次數、呼吸次數及血壓)、意識狀況、呼吸型態和氧合狀態,如:是否有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四肢冰冷或發紫情形。
- 可鼓勵病人深呼吸及咳嗽,並可協助拍背叩擊促進痰液鬆動及排出,以維持呼吸道通暢。臥床病人需每兩小時翻身,且床頭至少搖高大於30度以利肺部擴張,同時也需視病人狀況協助抽痰維持呼吸道順暢。(延伸閱讀:胸腔物理治療之照護)
- 裝置氣切套管病人,其氣切固定帶不宜過鬆及不當拉扯,應適當固定,以防氣切套管移位。
- 當發現有呼吸不順、壓迫感、聲音嘶啞,清除痰液後仍無法改善呼吸狀況及氧合時,請立即送醫治療。
參考資料
- Curry, S. D., & Rowan, P. J. (2020). Laryngotracheal stenosis in early vs late tracheostomy: a systematic review.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62(2), 160-167. https://doi.org/10.1177/0194599819889690
- Klopper, G. J., Adeniyi, O. V., & Stephenson, K. (2021). Adolescent and adult laryngotracheal stenosis: a review. The Egypti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37(1), 1-11. https://doi.org/10.1186/s43163-021-00105-w
- Woliansky, J., Paddle, P., & Phyland, D. (2021). Laryngotracheal stenosis management: A 16-year experience. Ear, Nose & Throat Journal, 100(5), 360-367. https://doi.org/10.1177/014556131987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