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改良式根除性乳房切除手術,能保留維持胸部肌肉,日後較容易進行乳房重建。
- 手術前一晚午夜12點後不能吃任何食物,包含水。
- 手術前須卸除手腳的指甲油。
- 手術後若有傷口引流管,要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拉扯與滑脫。
一、什麼是改良式根除性乳房切除手術?
手術是乳癌治療最重要的一部分,目的在於完全切除腫瘤和腋下淋巴結廓清。淋巴結是否有乳癌細胞轉移,是乳癌病人最重要的預後指標,有正確的分期,才能妥善規劃術後的治療,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二、為什麼需要此手術?
改良式根除性乳房切除手術會保留胸大肌、胸小肌,或只保留胸大肌,才能維持胸部肌肉及手臂肌肉的張力,手臂腫脹情形會較輕微,若日後要進行乳房重建的話也比較容易。
三、手術前準備:
- 手術前檢查包含心電圖、胸部X光、抽血檢驗。
- 手術前醫師會向病人及家屬解說手術目的、過程與風險,並填寫手術、麻醉同意書與自費特材同意書(視需要填寫)。
- 手術前一晚午夜12點以後不能吃任何食物及喝水,避免麻醉時發生嘔吐,造成吸入性肺炎。
- 護理師會教導您做深呼吸、咳嗽,及手臂復健運動,早期開始復健運動,除了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還能減輕疼痛。
- 手術前一天要卸除手腳指甲油。
- 手術當天需更換手術衣,不穿著內衣褲,並取下假牙、手錶及所有飾品。
- 護理師會協助給予病人靜脈點滴注射。
四、手術後照護原則:
- 手術返回病房後,若沒有噁心、嘔吐,可依醫囑先試喝水,再漸漸恢復正常飲食。
- 若沒有頭暈等不舒服的症狀,建議盡早下床活動,能幫助術後肺部擴張。
- 傷口若有放置引流管,請在護理師協助及指導下妥善固定管路,並維持引流通暢,避免拉扯,維持傷口引流球呈扁平狀。
- 傷口引流管應避免壓折,下床走動、坐輪椅、洗澡、翻身或進食時,應避免管路滑脫,並應將引流袋保持低於傷口的位置。(延伸閱讀:傷口及引流管之照護)
- 躺臥時手術側的肩膀及手臂可用枕頭墊高,以減輕手臂水腫的情形。

- 醫護人員會檢查傷口情形及換藥。

- 手術傷口疼痛時,請告訴護理師,可口服止痛藥或注射止痛劑。
- 傷口引流管應適當固定妥當,避免拉扯,傷口引流球要維持扁平狀。
- 若引流液到達引流球一半或引流球膨起時,請通知護理師協助傾倒引流液。

- 預防及改善手臂淋巴水腫:因為部分腋下淋巴結被切除,可能影響手臂淋巴循環而導致水腫,預防及改善方法如下:
- 依醫師指示,早期開始執行乳房手術後復健運動。
- 手術側手臂禁止點滴注射、抽血、量血壓、或用力按摩。
- 手術側的手臂不要提重物,並避免受傷。
- 傷口照顧:
- 乳房傷口請保持清潔乾燥,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即可,不需要使用優碘溶液,因為溶液中含有某種成份,會影響傷口癒合,此外,建議每日觀察傷口是否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加劇等徵象。
- 傷口引流管拔除後若已癒合且沒有滲液,不需要覆蓋紗布。
- 傷口拆線後,可使用美容膠黏貼,如自行脫落再予更換。
- 引流管照顧:
- 每日定時倒空引流球,並登記引流量,將引流液登記表帶回給醫師參考,醫師會視情況移除引流管。

- 引流球需維持扁平狀態,才能有效的引流。
- 將引流管的夾子固定在衣服上以避免拉扯,引流球的位置需低於傷口處。
- 醫師會根據您的情況給予出院帶藥。
- 鼓勵均衡飲食,如需進一步營養諮詢,請洽本院「營養諮詢門診」,預約掛號電話:(02)2871-2151。
- 按時返診,但若有以下情況,應立即回診:
- 傷口出現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加劇。
- 引流量突然減少或沒有。
- 引流管周圍滲液多。
- 引流管滑脫。
- 引流液出現異味或顏色有異狀,例如:呈鮮紅色或灰白色。
- 可參加「台灣同心緣乳癌關懷協會」病友支持團體:於每週二、五上午九點至十二點,在中正樓十樓「台灣同心緣乳癌關懷協會」辦公室報名。
參考資料
- 周惠玲、李旻燕(2021).一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根除合併腹直肌皮瓣轉移重建之手術全期護理經驗.健康促進研究與實務,4(2),33-44。https://doi.org/10.29442/HPRP.202107_4(2).0005
- 周雅惠、黃新雅、廖淑芬(2021).接受乳癌術後肩關節物理治療個案之資料分析.物理治療,46(4),332-333。https://doi.org/10.6215/FJPT.202112.P53
- 盧羿璇、洪麗琴(2019).一位乳癌病人行乳房重建手術之護理經驗.榮總護理,36(3),319-326。https://doi.org/10.6142/VGHN.201909_36(3).0011
- Babasaheb, S. S., Rajesh, K. K., Yeshwant, K. S., & Patil, S. (2021). Analysis of Spinal Dysfunction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with Lymphedema.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22(6), 1869-1873. https://doi.org/10.31557/apjcp.2021.22.6.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