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主要是治療肺泡蛋白沉積症,以改善病人呼吸困難症狀。
- 有些病人需要在使用葉克膜的狀態下接受治療。
- 過程中可能發生肺水腫、低血氧等併發症,需在加護病房執行。
- 出院返家後避免進出公共場所,預防呼吸道感染。
一、什麼是全肺灌洗術?
針對罹患肺泡蛋白沉積症的病人,利用支氣管鏡將大量無菌生理食鹽水灌入肺葉中,讓肺泡內蓄積的蛋白質被沖洗出來,以改善病人呼吸困難症狀。(延伸閱讀:
肺泡蛋白沉積症之照護)
二、為什麼要做全肺灌洗術?
當肺泡蛋白沉積症病人的呼吸問題已經影響日常生活,經醫師評估會建議做全肺灌洗術。
三、全肺灌洗術前要準備什麼?
- 治療前會由醫師進行身體評估及完成相關檢查。
- 治療前一天會轉入加護病房,並放置靜脈導管及尿管。
- 治療前6~8小時不可以吃任何東西、水及藥物。
四、全肺灌洗術是如何進行的?
- 治療時會在生理監測器監測下,施打鎮靜劑及肌肉鬆弛劑入睡,由醫師放入氣管內管,利用呼吸器輔助呼吸。經過醫師評估治療風險比較高的病人,也可能會用體外維生系統(俗稱葉克膜),在治療過程中維持心肺的穩定。(延伸閱讀:加護中心生理監視器之介紹、裝置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病人之照護)
- 治療時從氣管內管將無菌生理食鹽水注入肺內,過程中會合併使用胸部震顫器,利用物理震動,幫助肺泡及氣道內黏膜的分泌物震落,提高灌洗的效果,全程費時約1.5~3小時。
- 治療過程中,醫療團隊會監測病人末梢血氧濃度及生命徵象的穩定。醫師會依病人病況及治療效果,先灌洗一側肺葉,擇日再做另一側肺葉的灌洗,療程需要2-4次。
- 全部療程結束後,觀察病人生命徵象、呼吸狀態恢復穩定,會慢慢減少鎮靜劑及肌肉鬆弛劑的劑量,讓病人甦醒並拔除氣管內管,病況穩定後再轉出加護病房。(延伸閱讀:加護中心病人使用鎮靜劑之照護、加護中心病人使用肌肉鬆弛劑之照護)。
- 轉到普通病房後會再觀察生命徵象、呼吸型態,等到病情逐漸穩定,醫師評估後可以出院休養。
五、全肺灌洗術可能造成的併發症有哪些?
以下併發症均為暫時性,透過預防及適當治療可獲得有效改善。
- 治療過程需要插入氣管內管用呼吸器輔助,可能有喉嚨水腫、聲帶受損、聲音沙啞等情形。
- 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肺水腫、電解質不平衡、低血氧、氣胸等問題。(延伸閱讀:肺水腫之照護、氣胸病人之照護)
- 可能有換氣不足、支氣管痙攣、出血等狀況。
- 治療後可能出現短暫發燒、寒顫,大多會在1天左右改善。
- 感染導致的肺炎雖然不常見,但仍有可能發生。
六、全肺灌洗術治療後,返家該注意什麼?
- 採高卡路里飲食、生活作息規律、適當的活動,以維持肺部最佳功能。
- 宜戒菸,避免到人多、空氣品質不佳的公共場所,以預防發生呼吸道感染。(延伸閱讀:戒菸)
- 定期返診追蹤,經醫師評估必要時再入院接受全肺灌洗術治療。
參考資料
- 余弘斌、黃堂修(2022).肺蛋白沉著症.內科學誌,33(1),9-15。https://doi.org/10.6314/JIMT.202202_33(1).02
- Mata-Suarez, S. M., Castro-Lalín, A., Mc Loughlin, S., De Domini, J., & Bianco, J. C. (2022). Whole lung lavage- a narrative review of anesthetic management.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 36(2), 587-593. https://doi.org/10.1053/j.jvca.2020.12.002
- Shrestha, D., Dhooria, S., Munirathinam, G. K., Sehgal, I. S., Prasad, K. T., Ram, B., Singh, H., Aggarwal, A. N., Puri, G. D., Muthu, V., & Agarwal, R. (2022). How we do it: Whole lung lavage. Sarcoidosis, Vasculitis and Diffuse Lung Diseases, 39(2), e2022017. https://doi.org/10.36141/svdld.v39i2.12884
- Wołoszczak, J., Wrześniewska, M., Hrapkowicz, A., Janowska, K., Szydziak, J., & Gomułka, K. (2024). A comprehensive outlook on 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5(13), 7092. https://doi.org/10.3390/ijms25137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