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物質濫用是個人長期無法控制地使用藥物或物質。
- 物質濫用會影響個人判斷能力、專注能力等。
- 常見的戒斷症狀有噁心、嘔吐、坐立不安等。
- 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戒治、減害及社區資源運用等。
- 出現嚴重戒斷症狀時,應盡速就醫,並接受治療。
一、什麼是物質濫用?
物質濫用是指個人長期無法控制地使用藥物或某些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改變個人的判斷力與自我控制能力,而影響到家庭、社交、學業與工作,導致社會關係惡化或法律糾紛。
二、物質濫用病人有哪些症狀?
- 酒精:出現記憶力和判斷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發脾氣、疲倦、頭痛、噁心、步態不穩等症狀。
- 鴉片類: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判斷力減退、呼吸緩慢或微弱等呼吸抑制症狀、嗜睡、全身無力、噁心嘔吐及便祕等症狀。
- 大麻如K他命及蘑菇(俗稱幻菇):出現肌肉鬆弛、口乾、眼紅、幻覺及定向感混亂、膀胱萎縮、焦慮、極度害怕、怪異想法、失憶、解離等。
- 幻覺劑如PCP(天使塵)、LSD(搖腳丸):出現瞳孔放大、血壓上升、流汗量增加及唾液分泌增加、肢體動作無法協調、眼球不自主運動、視幻覺、抽搐、牙關緊閉、肌肉緊繃,嚴重時甚至會死亡。
- 興奮劑如安非他命、MDMA(快樂丸)、古柯鹼等:出現精神興奮、警覺性提高、瞳孔放大、心跳加快、食慾減低、盜汗、失眠及坐立不安等。
- 吸入劑如強力膠、笑氣等:會產生頭暈、噁心、嘔吐、食慾差、眼球不自主運動及複視(看東西有兩個影子)等。
- 鎮靜安眠劑及抗焦慮劑如FM2(美得眠)、Halcion(酣樂欣)等:會出現疲累、嗜睡、步態欠穩、精神恍惚、注意力無法集中及反應力變差等。
三、常見的戒斷反應有哪些?
突然停止或減少使用成癮藥物或物質後,出現該物質特有的明顯生理反應就是戒斷反應,常見的物質濫用後呈現的戒斷反應如下:
- 酒精:包括噁心、嘔吐、腹瀉、手抖、冒汗、焦慮、躁動不安、觸覺障礙、聽覺障礙、視覺障礙、頭痛、定向感障礙(人、時、地辨識障礙)、意識模糊、心悸、高血壓等症狀,戒斷症狀通常持續5-7天會消失。
- 鴉片類:初期會有流淚、流汗、流鼻水、打噴嚏,後續會出現瞳孔放大、食慾不振、失眠、嘔吐、腹瀉、腹部痙攣、坐立不安、肌肉骨頭痛、腳不自主運動等情況,需4-7天才會消失。
- 中樞神經抑制劑:安眠藥和鎮靜劑的戒斷反應,於停藥後10-16小時出現,通常會出現焦慮、不安、虛弱、噁心、嘔吐等,停藥後2-3天會出現意識模糊、定向感異常、發燒,若不治療則可能死亡,故需至精神科門診尋求協助。
- 中樞神經興奮劑:如安非他命急性戒斷的症狀可能會在停止使用後數小時內出現,通常會出現煩躁不安、覺得不快樂、疲勞、幻覺(感覺到不存在的人、事、物)、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可能增加或減少和食慾增加等症狀。
四、物質濫用要怎麼治療?
- 戒治:可採取生理勒戒(對物質濫用病人進行生理解毒的必要醫療處置),由醫師評估成癮狀態,於專責醫院接受治療;或採心理治療,透過心理諮商、輔導等改善心理依賴,幫助物質濫用者面對毒品時的因應能力,進而減少毒品的使用。
- 減害療法:接受完整的醫療處置,持續門診追蹤治療,例如:美沙冬替代療法,減低對使用者和社會的傷害,同時可以降低住院天數及減少復發頻率。
- 社區資源的運用:可向專業醫療系統之團體治療或坊間之「晨曦會戒毒輔導村」、「沐恩之家」等自助團體的討論、分享與支持,了解所有成員都有不同的問題,增加歸屬感及同儕支持,進而達到改變的動機。
- 預防復發:學習壓力因應技巧與改變對物質使用的態度,才能避免物質再度使用。(延伸閱讀:壓力的自我調適)
五、我該怎麼照顧物質濫用病人?
- 提供安全之居家環境,將環境中可能造成傷害的物品移除,預防因害怕或恐慌而出現自傷及傷人之意外。(延伸閱讀:恐慌症之照護)
- 當出現嚴重戒斷症狀時,如持續發燒、意識模糊或定向感異常等,應盡速就醫。
- 協助處理心理問題,提供治療及後續精神復健:
- 鼓勵表達內心感受,並適時提供情緒支持,保持不批判的態度,協助了解各種物質對身體的影響及學習新的行為技巧來解決問題。幫助人面對戒斷過程中產生的挫折。首先,病人要先學習避免可能接觸這些物質的環境,考慮搬家、轉學、換工作,改變生活環境,再學習如何拒絕誘惑,以增強自己抗拒毒品的能力。
- 強化病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家庭功能,藉由家人的支持及鼓勵,共同面對高危險情境(如看到、聞到該物質、經過與該物質相關場所、想到過去使用情境、心情不好或朋友邀約等),增加自我支配感、歸屬感、自我肯定等,重建自信心。
- 教導避免與他人共用針頭、針筒,以免被他人感染肝炎、梅毒、愛滋病等傳染病。
- 學習正念減壓技巧,例如:練習正念呼吸(坐在椅子上,將背部離開椅背稍微挺直。閉上眼睛,腹部放鬆,手放在大腿,兩腿不交疊。感受身體被地球重力吸引與周遭的接觸,如腳底與地板、屁股和椅子、手和大腿等。自然呼吸,注意與呼吸有關的感覺,如通過鼻孔的空氣/因空氣出入而導致胸部及腹部的起伏/呼吸與呼吸之間的停頓/每一次呼吸的深度/吸氣與吐氣的空氣溫度差異等)及記錄每天心情變化等,可減少衝動行為及物質濫用的機會。
- 持續關注物質使用者的身心發展,家庭、學校、社會適應問題,避免物質濫用的復發。
參考資料
- 王淯涵、吳麗敏(2022).照護一位因藥物濫用初次接受血液透析個案之護理經驗.臺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21(1),63-75。https://doi.org/10.53106/123412342022112101005
- 吳佳儀、李明濱、黃名琪、黃三原、蕭斐元、陳錫中、陳為堅(2021).台灣藥物濫用之衝擊與防治.台灣醫學,25(5),669-678。 https://doi.org/10.6320/FJM.202109_25(5).0012
- 杜慧婷、郭旭展、簡瑩佩、鄒淑萍、洪翠妹(2020).協助一位神仙水成癮個案度過譫妄之護理經驗.精神衛生護理雜誌,15(2),63-75。https://doi.org/10.6847/TJPMHN.202012_15(2).03
- 林群、黃名琪(2020).青少年藥物濫用.台灣醫學,24(4),63-75。https://doi.org/10.6320/FJM.202007_24(4).0010
- agley, S. M., Ventura, A. S., Lasser, K. E., Muench, F.(2021). Engaging the family in the care of young adults with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Pediatrics, 147, 215-219. https://doi.org/10.1542/peds.2020-0235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