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個人遭受嚴重創傷而產生的疾病。
- 個案會出現創傷經驗再體驗、逃避等行為。
- 治療包含藥物治療、個別治療及家族治療等。
- 照護方面除了本身的自我調適,也需要親友的協助。
一、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個人在經歷嚴重創傷事件後,出現嚴重、持續、或延遲發生心理或身體的症狀超過一個月以上,並且造成個案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際功能受損。而這些創傷事件是指自己或目睹他人生命遭受威脅造成身心嚴重傷害的事件,包括經歷戰爭、自然災害、遭受肢體攻擊或性侵害、車禍、或是目睹死亡或遭受虐待等。
二、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
- 創傷經驗再體驗:在創傷事件過去後,個案可能會反覆做惡夢或者無法控制地想起創傷事件,並且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
- 逃避: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如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的人群、地點、活動、物品或情境等。
- 負向認知及情緒: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持續且過度的負面想法,情緒一直處於低潮,因此與他人疏離、沒興趣參加重要活動。
- 過度警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持續對周遭人事物保持警戒,因此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易怒、衝動、失眠、焦慮及自我傷害等情形。
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
- 團體治療:經由團體分享創傷經驗,從成員的回饋中獲得心理支持,重新自我統整,並提昇自我價值感。
- 家族治療:藉由家人的支持及鼓勵,強化支持系統,教導家屬提供正向及適當的支持,協助病人處理危機。
- 認知行為治療:透過改變個案對事物的詮釋,重新學習新的看法、解釋及評價,用更實際的方式看待自己,進而早日讓生活重回正軌。
- 正念認知治療:透過各種練習重新覺察並檢視自己的感官經驗(例如吃一顆葡萄乾、凝視一片窗外的風景),仔細關注自己的身體訊號(身體掃描),刻意騰出時間來關照自己的情緒、思考、身體感覺(靜坐、瑜珈),藉由日常生活的種種正念活動(行走、飲食、沐浴),將正念的精神帶進生活當中,經過規律練習以維持身心平衡。
- 敘事治療:引導病人在安全的環境下重新述說其生命經驗,對於創傷壓力事件的想法、感受及行為重新給予新的意義,來改善創傷症狀。
- 藥物治療:依醫囑給予抗焦慮劑及抗憂鬱劑等藥物治療,以改善焦慮及憂鬱等症狀,並可提升其他治療效果。
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照護:
- 自我調適:
- 尋找周圍可用的支持體系協助,如:尋找親友或專業人員協助,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 重返工作或學校時,應該從「適應期」開始,階段性增加工作量,先從較容易的部份著手,不要一次處理太多事。
- 培養興趣及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例如:步行運動能幫助消除緊張,達到放鬆。
- 學習放鬆技巧,如聽音樂、打坐、瑜珈、肌肉放鬆技巧、腹式呼吸等,達到身體與情緒上的放鬆。
- 安排規劃自己作息時間,養成規律的生活,避免抽菸、酗酒。
- 親友的幫忙:以正向且接受的態度同理病人的感覺,傾聽並鼓勵病人表達感受,但不要急於給建議。
參考資料
- 洪敬倫(2018) .憂鬱症的正念認知治療:背景,實務與師資培訓.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4( 2),31-43。
- Davis, L. L., Whetsell, C., Hamner, M. B., Carmody, J., Rothbaum, B. O., Allen, R. S., Al Bartolucci, A., Southwick, S. M., & Bremner, J. D. (2019). A multisit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sychiatr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1(2), 39–48. https://doi.org/10.1176/appi.prcp.20180002
- Felsted, K. F. (2020). Mindfulness, stress, and aging. Clinics in Geriatric Medicine, 36(4),685–696. https://doi.org/10.1016/j.cger.2020.06.010
- Miller, M. L., Bagley, J. M., Normand, P., Brennan, M. B., Van Horn, R., Pollack, M. H., & Held, P. (2021). Increasing mindfulness skills of veterans with PTSD through daily mindfulness training incorporated into an intensive treatment program. Mindfulness, 11(4), 964–974.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20-01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