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認識中耳炎。
- 中耳炎的症狀及治療方式。
- 中耳炎之合併症。
- 中耳炎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一、什麼是中耳炎?
中耳炎指中耳腔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所引起的中耳發炎。感染情形經常由鼻子或喉嚨經耳咽管向上蔓延到中耳,可以只發生在一側或同時發生在兩側耳朵。
二、中耳炎的症狀及治療方式:
- 急性中耳炎:
- 病因:感冒、過敏、上呼吸道感染或外傷都可能引發;此外家中有人吸煙、兄弟姊妹有中耳炎病史、以及有接觸寵物、鳥類等,皆為中耳腔急性發炎之可能因素。
- 症狀:當細菌經耳咽管進入中耳腔時會引起發炎反應,造成黏膜水腫,使得耳咽管變得狹窄進而阻塞,會有耳痛、耳鳴、耳脹、眩暈、頭痛、發燒、聽力減退或耳內有分泌物滲出等情形。
- 治療:由醫師依病情需要進行細菌培養,可使用耳滴劑或口服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以消除鼻咽及耳咽管之腫脹,使中耳腔黏液排出,消除炎症。
- 慢性中耳炎:
- 病因:治療超過六週或三個月以上病情未改善,轉變為慢性中耳炎,可能是因反覆感染、耳咽管功能不佳引起。
- 症狀:耳朵流膿、中耳積水、聽力減退、耳鳴、暈眩、頭痛、耳痛等情形,嚴重會造成耳膜穿孔,鼓膜塌陷等。
- 治療:依照醫師指示使用耳滴劑、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嚴重積水需做耳膜切開引流或放置中耳通氣管,亦可採用門診雷射手術治療。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中耳炎,若您有上述症狀,可至耳科門診就醫。
三、可能之合併症:
中耳疾病若未治癒,可能的合併症有:耳鳴、耳膜破洞、出現膿樣的分泌物、聽力受損、反覆感染可能產生膽脂瘤,嚴重感染會影響鄰近構造導致乳突炎、迷路炎、顏面神經麻痺,甚至產生腦膜炎、腦內膿瘍等顱內併發症、如影響前庭系統造成前庭神經炎,可能導致平衡或運動障礙。
四、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空氣污染,如抽菸、油漆味等,以防止呼吸道的黏膜受刺激而腫脹。
- 生活規律及適當運動,以增強抵抗力,避免上呼吸道反覆感染。
- 避免耳道浸水,如游泳、洗頭髮、洗澡時可使用耳塞,保持耳內乾燥避免感染,若不慎水進入耳道,可將耳朝下,輕拉耳珠,使耳道積水流出。
- 反覆性的中耳炎、曾行耳膜修補手術及耳膜穿孔等皆為潛水禁忌症,若進行影響耳壓相關之戶外活動,如:深潛、自潛、自由落體等活動之前,請事先詢問耳鼻喉科醫師之意見。
- 避免用棉棒挖耳朵或清除耳垢,以免傷及耳膜。
- 遵照醫師指示服藥並定期門診追蹤。
參考資料
- 黃奕維、賴璟霈、仇文昱、游雅涵、陳俊男 (2020)‧潛水活動不可不知的耳鼻喉疾病‧臺灣醫界,63(2),18-20。
- Charles, J. L., Lawrence, R. L., Marlene, L. D. (2021). Acute otits media in adults. Up To Date. Retrieved August 24, 2021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acute-otitis-media-in-adults
- Chong, L. Y., Head, K., Webster, K. E., Daw, J., Richmond, P., Snelling, T., Bhutta, M. F., Schilder, A. G. M., Burton, M. J., Brennan-Jones, C. G. (2021). Topical versus systemic antibiotics for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2), 1-75.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13053.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