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裝置氣切發生閥的目的:
氣切病人因空氣氣流由氣管造口進出,無法振動聲帶發聲,導致無法正常說話。氣切發聲閥是一種協助氣切病⼈發聲之工具,藉由單向瓣膜設計,吸氣時會打開,呼氣時會關閉,讓空氣通過聲帶離開肺部,進而達到發聲的目的,可幫助氣切病人說話,與他人溝通,亦可促進吞嚥功能及減少嗆咳的風險,進而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二、氣切發生閥之適用狀況:
意識清楚,氣切管長期留置且對氧氣需求量較少的病人。
三、裝置氣切發生閥的優點:
- 能自然且音色清晰的連續發聲,可以促進病人與他人的溝通,降低焦慮、與無法說話的無力感。
- 可增加咽喉部感覺,防止異物吸入,改善吞嚥功能,減少嗆咳的風險,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 可產生強而有力的咳嗽,增加痰液排出,減少肺部分泌物蓄積。
- 能強化呼吸肌肉,重建肺部的吐氣末壓力,促進氣體交換,協助病人及早脫離呼吸器。
四、裝置氣切發生閥的缺點:
- 目前氣切發聲閥健保並未給付,需自行自費購買。
- 少數病人在配戴氣切發聲閥,於從事爬樓梯、運動等活動,會覺得呼吸較費力。
- 痰液量較多且痰黏稠的病人,容易因痰液附著在氣切發聲閥的瓣膜上,而影響呼吸。
五、裝置步驟:
- 病人採坐臥或半坐臥的姿勢。
- 執行者洗淨雙手,包括指縫和指甲。
- 先執行抽痰,包括氣切造口內及口腔。
- 以10毫升空針抽除氣切套管氣囊,並感覺是否有氣流自氣切周圍或呼吸道流出。
- 以一手固定住氣切造口端的管路,另一手將氣切發聲閥輕輕套在氣切套管上 (見圖一、圖二)。

圖一、氣切發聲閥 圖二、發聲閥裝置於氣切套管示意圖
六、裝置後注意事項:
- 病人剛裝上氣切發聲閥時,會因氣流改變會出現咳嗽反應,此時可鼓勵病人作吞嚥動作來適應氣流的改變,適應後便能鼓勵發音。
- 在裝置氣切發聲閥後,應觀察呼吸次數是否有增加、是否有呼吸費力情形,當無法立即適應時,應採取漸進式的訓練來增加適應性。
- 由於咽喉肌肉可能因長期未使用而萎縮,聲帶及食道長期受壓,故會感覺咽喉部有異物感及聲音嘶啞,此為正常情形,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 在吞嚥反射恢復後,可嘗試由口進食,先由糊狀食物開始,逐漸可改為溫和軟質食物,並採漸進式飲食,以減少吞嚥不適感。
七、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 當病人於休息、睡眠或不需使用時,可將氣切發聲閥輕輕拆下,並將氣切造口氣囊重新充氣、固定妥當。
- 氣切發聲閥清洗後,可妥善保存在所附的盒子內,避免遺失或弄髒。
- 若有少量痰液附著在氣切發聲閥的瓣膜時,可使用冷開水沖洗乾淨;若有較多痰塊沾黏時,可先浸泡雙氧水,待痰塊軟化後,再使用冷開水沖洗乾淨,陰乾後再使用。
- 病人若發生濃痰、呼吸短促、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時,則應取下暫停使用,並立即返回胸腔內科門診診治。
參考資料
- Ceron, C., Otto, D., Signorini, A. V., Beck, M. C., Camilis, M., Sganzerla, D., Rosa., R. G., & Teixeira, C. (2020). The effect of speaking valves on ICU mobility of individuals with tracheostomy. Respiratory care, 65(2), 144-149. https://doi.org/10.4187/respcare.06768
- Li, J., Perez, A., Schehl, J., Albers, A., & Husain, I. A. (202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pper Airway Patency and Speaking Valve Trial Tolerance for Patients With Tracheostomy: A Clinical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an In Vitro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1-9. https://doi.org/10.1044/2021_AJSLP-20-00331
- O'Connor, L. R., Morris, N. R., & Paratz, J. (2020).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longed use of one-way speaking valves. Australian critical care, 1-8. https://doi.org/10.1016/j.aucc.202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