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COVID-19病人會出現心理情緒問題?
生病對一個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壓力的來源,因為健康受威脅,可能會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需要改變原本的生活型態,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甚至要面對死亡,可能出現恐懼、害怕、焦慮、生氣的感覺。COVID-19是具有傳染性的新興疾病,病人必須住進負壓隔離病房治療,隔離期間必須和親朋好友分開,獨自過著單調的生活,很難知道其他家人的狀況,而感到孤獨與無助,原本的生活被打亂,因為無法工作影響經濟,也可能因自己傳染給其他人而產生愧疚感,出現心情轉變焦慮、憂鬱、易怒等負向情緒,如果缺乏良好的因應方式,甚至會出現暴力行為或自殺的念頭。
二、COVID-19病人常見的心理情緒症狀有哪些?
- 憂鬱症狀:快樂不起來,容易煩躁、鬱悶,對平常喜愛的事物提不起興趣,體重下降(或增加)或食慾下降(或增加),失眠或整天想睡,思考動作變緩慢,腦筋變鈍、無法專心,常有負面的想法,自責難過、覺得活著沒意思,甚至出現自傷/自殺念頭。
- 焦慮症狀:常常擔心或害怕會發生不好的事情,沒有耐心、容易生氣,肌肉緊張,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悶、頭痛、冒冷汗、顫抖、拉肚子,恐慌,失眠。
- 心理創傷:腦中不斷回想當時事件的情景,包括做惡夢,而感到極度痛苦,逃避所有和事件相關的事物,只要遇到可能與事件有相關的情境,就會過度的警覺,也可能出現麻木、恐懼、緊張、對任何活動失去興趣等症狀。
有上述症狀不一定是疾病,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
精神科門診就醫。
三、COVID-19病人心理情緒照護原則
親友們可以主動找病人聊天,講電話、傳訊息、寫信都可以,鼓勵病人說出內心的想法及感受,多花一點時間聽他們說,站在病人的立場多幫他們想,多給病人正向的鼓勵和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