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針對因神經功能損傷造成排尿困難之病人,重新建立適當的排尿方式,以保護腎臟功能,並儘早拔除導尿管,提昇生活品質。
二、膀胱訓練前評估:
- 若病人有泌尿道感染情形,必須先行處理治療,待感染狀況穩定後再進行訓練。
- 膀胱訓練必須依個別狀況建立一套計劃,所以必須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
三、訓練方法:
- 飲水計劃:每日飲水量建議維持約2000~2200cc,包括三餐與水果。平均分配在早上7點至晚上9點之間,晚上9點以後盡量避免再喝水,以免夜間尿量過多。
- 誘尿:目的是誘發自解小便的能力,在導尿前執行。一般誘尿方法為聽流水聲,在下腹部用冷或溫熱敷。
- 間歇導尿時間:
- 由每四小時導尿一次開始,若每次導出尿量多於400cc,則應縮短導尿間隔為三小時。若每次導出尿量少於300cc,則可延長導尿間隔為6小時。若每次導出尿量少於200cc則可延長導尿間隔為8小時(清晨、下午、睡前)。若每次導出尿量越來越少時,則再延長12小時一次,間隔為晨起時、入睡前各一次。最後若可完全自解小便,但是餘尿量仍多於100cc時,則僅須睡前導一次尿。
- 當每次導出之餘尿量少於100cc且【自解尿量:導尿量】=【3:1】,即可停止執行間歇性導尿。
- 移除尿管後醫師會安排腎臟功能檢查,包含下泌尿道的超音波及核子醫學檢查作為後續追蹤基礎。
- 醫師會視情況安排尿路動力學檢查,以了解膀胱的特性與損傷類型。再依膀胱、腎臟檢查結果,與您討論合適的排尿方式。經醫生評估後,可依照神經損傷部位之不同來選擇下列方式:
- 敲尿法:適用於胸髓第11節以上損傷者,可在下腹部膀胱的位置輕敲。
- 壓尿法:適用於腰髓第一節以下損傷者,可用雙手掌交疊,由下腹部膀胱底位置緩慢而持續的向恥骨聯合處施壓。
四、注意事項:
- 尿路動力學檢查結果為膀胱內壓力過高、尿道括約肌過緊,或腎功能不佳病人,不宜採用敲尿及壓尿方式。
- 膀胱訓練需要較長的時間,需要病人與家屬完全的配合。
- 訓練期間勿食用利尿性的飲料或食物,例如茶、咖啡、可樂、西瓜、甜食等。
- 若有尿路感染症狀,例如頻尿、血尿、濁尿、排尿時灼熱感、尿液味道變重、寒顫發燒、肌肉張力突然增強等,請立即返診追蹤。
- 將每日飲食量與尿量正確紀錄下來,返診時提供醫護人員評值與指導的參考。
- 膀胱型態會不斷改變,建議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腎臟功能檢查,醫師會依檢查結果與您討論調整排尿方式或相關藥物。
參考資料
- Fang, H., Lin, J., Liang, L., Long, X., Zhu, X., & Cai, W. (2019). A nonsurgical and nonpharma-cological care bundle for preventing upper urinary tract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nd neurogenic blad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e12761. doi:10.1111/ijn .12761
- Welk, B., Schneider, M. P., Thavaseelan, J., Traini, L. R., Curt, A., & Kessler, T. M. (2018). Early urolog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World journal of urology, 36(10), 1537-1544.doi:10.1007/s00345-018-2367-7
- Wilson, M. (2015). Clean intermittent self-catheterisation: working with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24(2), 76-85. doi:10.12968/bjon.2015.2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