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利用清潔導尿可解決少尿意滯留的發生。
- 重複使用型導尿管內管需每三天使用沸水煮15分鐘消毒,並更換外管優碘溶液。
- 清潔導尿不會增加尿道感染機率,需要正確執行技術。
一、為什麼需要學習自我清潔導尿技術?
因脊髓損傷造成的排尿困難、尿液滯留,利用清潔導尿方式定時排空膀胱尿液,以減少尿瀦留及尿路感染的發生,並經由測量膀胱餘尿量評估神經性膀胱訓練成效,以維護腎臟功能,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二、準備用物:
- 站立式鏡子。
- 臉盆、肥皂及清水、乾淨小毛巾(或濕紙巾)。
- 有刻度的小便測量容器。
- 生理食鹽水、優碘(不含酒精)。
- 重複使用式女性矽膠材質導尿管(保存於填滿優碘溶液的外管)。
- 消毒煮沸容器(若無法使用煮沸法消毒時,改加蓋之耐熱容器)。
- 水溶性潤滑劑。

圖一 用物準備
三、步驟:導尿前先用肥皂清水洗手,或用乾洗手液清潔雙手並擦乾(圖二)。

圖二 洗手
- 準備姿勢:採半坐臥式,雙腿張開並彎曲膝蓋。
- 以肥皂、清水或沖洗器洗淨尿道口及會陰部,再使用濕紙巾由上而下擦拭,不可來回擦拭(圖三)。

圖三 會陰清潔
- 將尿液測量容器放在兩腿中間,將站立式鏡子放置於視線可看清尿道口處(圖四)。

圖四 鏡子擺放
- 取出導尿管,用生理食鹽水沖掉導尿管上之優碘(圖五)。

圖五 沖洗導尿管
- 使用潤滑液塗抹導尿管,以手指將陰唇撥開,尿道口位於陰道口上方,使用另一手拿導尿管慢慢放入尿道口(圖六)。

圖六 置入導尿管
- 輕輕插入尿管直至有尿液排出時,一手將導尿管前端的蓋帽打開,另一手固定導尿管(圖七),待尿液停止流出時,用手輕壓下腹部促使剩餘尿液排空,待完全無尿液流出時 ,即可將導尿管慢慢拉出,用濕紙巾或乾淨小毛巾,清潔整個會陰部。

圖七 打開前端蓋帽
- 使用清水沖洗導尿管及蓋帽(圖八)。

圖八 清洗導尿管
- 導尿管甩乾後置入管套內或乾淨容器中(圖九)。

圖九 置入管套內
四、照護原則:
- 每次使用導尿管後用清水沖乾淨,務必要甩乾後才置於管套內或乾淨容器中,放在方便取用之處。
- 每三天將導尿管內管用沸水煮15分鐘消毒,並更換外管優碘溶液,若不方便使用煮沸法消毒時,建議可使用加蓋之耐熱容器以100度熱開水每次浸泡五分鐘,重覆3次。
- 若插入尿管時感覺尿道內有阻力,或管子不易放進去時,不要用力推入導尿管,應配合深呼吸及哈氣幫助肌肉放鬆,再慢慢置入,若仍無法置入請洽醫護人員。
- 導尿過程需注意尿液量及性狀,例如頻尿、血尿、濁尿、尿道口分泌物增加,另平時需注意是否出現寒顫發燒、肌肉張力及神經性疼痛突然增強等泌尿道感染症狀,需儘速返診追蹤。
- 研究顯示清潔式導尿不會增加尿道感染機率,但為預防操作技術不當或其他生理因素而產生尿道感染,請定期返診追蹤。
參考資料
- Faleiros, F., de Oliveira Käppler, C., Rosa, T., & Gimenes, F. R. E. (2018).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Germany and Brazil. Journal of Wound Ostomy & Continence Nursing, 45(6), 521-526. https://doi.org/10.1097/WON.0000000000000476
- Kinnear, N., Barnett, D., O'Callaghan, M., Horsell, K., Gani, J., & Hennessey, D. (2020). The impact of catheter‐based bladder drainage method 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risk in spinal cord injury and neurogenic bladder: A systematic review. 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 9(2), 854-862. https://doi.org/10.1002/nau.24253
- Leach, D. (2018). Teaching patients a clean intermittent self-catheterisation technique.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27(6), 296-298. https://doi.org/10.12968/bjon.2018.27.6.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