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認識鼻淚管阻塞手術
- 鼻淚管阻塞手術前的準備
- 鼻淚管阻塞手術後的照護原則
- 居家自我照顧注意事項
一、什麼是鼻淚管阻塞手術?
利用手術放置一個強化玻璃管,來做一個人工造口到鼻腔,以利淚液排流。
二、為什麼需要鼻淚管阻塞手術?
鼻淚管阻塞的病人,在初期或症狀較輕者會利用放置矽膠淚管或氣球擴張來維持鼻淚管的管徑,但阻塞較嚴重的病人,則需要全身麻醉利用淚囊鼻腔吻合手術,淚囊鼻腔吻合手術置入導管目的為減少淚道再次狹窄,故不要任意移動,術後三週~三個月醫師會移除此導管。
三、手術前準備:
- 手術前醫師會檢查確定淚管阻塞部位、淚液分泌及排泄功能,必要時會施行淚道影像檢查,並會診耳鼻喉科檢查鼻腔之狀況。
- 依醫囑安排心電圖、胸部X光、血液檢查及麻醉諮詢,並由醫師解釋完成手術及麻醉同意書。
- 護理師會依醫師指示為您剪鼻毛,以利手術時鼻腔傷口止血及預防感染。
- 如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需服用藥物控制者,於手術前應告訴醫師,尤其是服用抗凝血藥物,需依醫師指示暫停服用,以減少術後出血機率。
- 手術前晚午夜12點開始不可吃任何食物、水、藥物。
- 手術當天,護理師會協助您換上手術衣、褲,並將假牙及身上飾品取下。
- 進入手術室前,請先解小便。
四、手術後照護原則:
- 術後因麻醉藥的關係,可能會有頭暈、嘔吐及解尿困難等不適症狀,家屬宜留下陪伴,以避免跌倒或意外傷害。
- 手術後回病房可先飲用少量開水,若無噁心、嘔吐,即可正常飲食,但應避免需用力咀嚼、過熱及刺激性的食物。
- 若有喉嚨不適情形,常為插管引起,可喝水減緩不適。
- 手術後若有疼痛不適,可告知護理師,讓護理師評估疼痛情形並聯絡醫師處理。
- 手術後鼻腔會填塞止血紗條,應避免用力擤鼻涕,打噴嚏時要張口。
- 術後2~3天,醫師會協助取出鼻腔內之紗條,勿自行取出。
- 鼻腔引流導管有少量滲血是正常現象,鼻腔滲血可用無菌棉籤或紗布吸乾,但如持續大量出血,應立即告知醫師、護理師處理。
- 躺臥時須搖高床頭約30度,護理師會協助您冰敷眼角內側傷口,以減輕腫脹、疼痛及出血,每次冰敷時間依醫囑決定。
五、居家自我照顧:
- 傷口照護:
- 手術後一個月內患部應避免碰觸生水,以防發生感染。
- 術後依醫囑給予點抗生素眼藥及鼻藥,以防眼內感染並減輕鼻粘膜腫脹,正確眼部給藥法及鼻藥水使用注意事項,請參閱臺北榮民總醫院「健康e點通」網路護理指導。
- 若行結膜淚囊鼻腔吻合術,清潔眼睛或點眼藥時,要注意棉球應由外往眼角內側擦拭,以避免將玻璃導管拖出來。
- 一個月內避免擤鼻涕、打噴嚏,以防鼻腔導管滑脫。
- 結膜淚囊鼻腔吻合術所使用的玻璃導管,需要終生置放,要慎防撞擊,以免導管破碎。手術後定期每4~6週複診,由醫師於淚管處以通條清洗玻璃導管。
- 患部傷口縫線於返診時醫師會拆線,大約3~6個月皮膚切口的疤痕就漸漸消失。若為內視鏡重建手術,則不需拆線。
- 如患眼再度出現溢淚、眼內角腫脹、指壓眼內角下眼眶處有黏液或膿性分泌物流出的症狀時,可能是淚囊炎復發,應立即到醫院診治。
- 活動方面:
- 一般日常生活如昔,可維持緩和之例行活動,如散步或柔軟之手腳活動,勿做跑步或跳躍等劇烈運動。
- 走路速度放慢,勿跌倒,避免意外撞擊患部。
-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緒極度變化。
- 飲食無禁忌,需避免太硬的食物,以免牽扯傷口,造成不適。
參考資料
- Avdagic, E., & Phelps, P. O. (2020).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cause of epiphora. Disease-a-Month, 66(10), 1-7. https://doi.org/10.1016/j.disamonth.2020.101043
- Petris, C., & Liu, D. (2017). Probing for congenital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7, 1-35.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11109.pub2
- Ullrich, K., Malhotra, R., & Patel, B. C. (2020, August 10). Dacryocystorhinostomy. StatPearls.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7851/
- Vaghela, M., Patel, A., Patel, V., & Dhanani, A. (2017).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endonasal dacrocystorhinostomy in patients with DC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and Head and Neck Surgery, 3(2), 184-187. https://doi:10.18203/issn.2454-5929.ijohns2017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