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過敏性鼻炎是因過敏原刺激所引起的鼻腔內膜發炎。
- 主要症狀: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嗅覺改變等。
- 應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如:香菸、香水、殺蟲劑等。
- 防止過敏,勿在室內放置盆栽及花卉。
- 日常生活上應儘量避免食用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一、什麼是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身體內免疫球蛋白E (IgE) 介入的第一型過敏反應,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的疾病,包含基因與環境因素。往往是由鼻子吸入了過敏原(塵蟎、蟑螂排泄物、動物皮屑、黴菌和花粉、環境空氣汙染物),而引起的鼻腔內膜發炎。
二、過敏性鼻炎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黑眼圈、咳嗽、眼睛發紅流淚,眼部周圍皮膚發癢、耳朵悶塞感、頭痛、嗅覺改變或失去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合併有睡眠障礙、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進而影響學業、工作及生活品質。
有上述症狀不一定是過敏性鼻炎,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鼻科門診就醫。
三、過敏性鼻炎要怎麼治療?
- 藥物治療:常用抗組織胺、類固醇、去充血劑、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等藥物治療,以類固醇鼻內噴劑效果最佳。(延伸閱讀:鼻藥水使用注意事項)
- 減敏療法:避免接觸過敏原:塵螨、寵物、黴菌、花粉、毛毯。針對所測得的特定過敏原,漸進、反覆地給予該過敏原,使身體產生耐受性,給予方式包括皮下注射與舌下含服,皮下注射較容易產生全身性過敏反應,施打完後需觀察至少30分鐘,而舌下含服安全性較高,治療時間可能需持續3至5年。
- 下鼻甲雷射手術治療:在門診局部麻醉下,使用雷射來燒灼黏膜表層,使鼻甲黏膜緊縮而改善鼻塞的症狀。
- 下鼻甲射頻手術治療:在門診局部麻醉下,利用射頻熱能作用於黏膜下層,使鼻甲體積縮小並減少術後痂皮形成,改善鼻塞效果。
四、得到過敏性鼻炎了,要怎麼照顧自己?
- 平常要均衡飲食,多補充富含維生素A、C、E(如各種新鮮水果、蔬菜、乳酪等)及Omega-3(如深海魚類、種子、核桃等)食物,可以適當調整免疫系統,減緩身體發炎,儘量避免食用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牛奶、蝦、蟹、蛋、豆類及冰品。
- 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如:香菸、蚊香、香水、殺蟲劑等。
- 居家環境勿使用地(毛)毯及動、植物製品(如動物皮毛、標本、乾燥花等),以塑膠、化學纖維製品代替,減少灰塵沾染,使用吸塵器清掃以避免塵埃飛揚。
- 使用防蟎寢具,並常曬太陽,使用防蟎洗衣精及熱水(水溫約攝氏55度)清洗衣物和床單。
- 盡量避免飼養寵物,或將寵物放置另一個房間。
- 勿在室內放置盆栽及花卉,當花粉或黴菌數較高的季節(每年3~5月或10~12月),關閉門窗並裝置及使用帶有高效顆粒空氣濾網之空氣清淨機、吸塵器、除濕機(濕度盡量保持50%以下,以抑制塵蟎生長)。
- 戶外活動時,可戴口罩,以避免接觸過敏原,注意溫差的變化及頭頸部、腳底保暖,以減少感冒發生。
參考資料
- 陳姵琪(2022)。健康Q&A~淺談春季過敏「過敏性鼻炎」。彰基院訊,39(4),26-27。
- Akhouri, S., House, S. A., & Doerr, C. (2023). Allergic Rhinitis (Nursing). In StatPearls. StatPearls Publishing.
- Okubo, K., Kurono, Y., Ichimura, K., Enomoto, T., Okamoto, Y., Kawauchi, H., Suzaki, H., Fujieda, S., & Masuyama, K. (2020). Japanese guidelines for allergic rhinitis 2020. Allergology International, 69(3), 331-345. https://doi.org/10.1016/j.alit.2016.11.001
- Wise, S. K., Damask, C., Roland, L. T., Ebert, C., Levy, J. M., Lin, S., Luong, A., Rodriguez, K., Sedaghat, A. R., Toskala, E., Villwock, J., Abdullah, B., Akdis, C., Alt, J. A., Ansotegui, I. J., Azar, A., Baroody, F., Benninger, M. S., Bernstein, J., Brook, C., … Zhang, L. (2023).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allergy and rhinology: Allergic rhinitis - 2023.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llergy & rhinology, 13(4), 293–859. https://doi.org/10.1002/alr.23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