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子宮內膜上的內膜組織隨經血不正常移行到子宮內膜外的地方生長。通常好發部位在卵巢、子宮薦韌帶、輸卵管與腹腔等部位。若長在卵巢內,即所謂「巧克力囊腫」,長在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是一種良性、慢性發炎與雌激素濃度有關的疾病。
二、症狀:
- 經痛:平時沒有症狀,當月經來臨時,子宮充血、白血球聚集加上子宮外回流的血液,形成對子宮過度刺激的狀態,造成劇烈的經痛情形。
- 腹瀉:子宮內膜異位發生的位置在直腸子宮陷凹與直腸陰道間,當月經來臨時,此處的子宮內膜隨之剝落,直接刺激到位於其後的直腸肛門,產生腹瀉情形。
- 性交疼痛:如發生的位置在子宮薦骨韌帶下方或陰道的上方,在性交時造成組織牽扯而產生疼痛感。
- 月經異常:月經不規則、經血量過多、不正常出血(非經期出血)。
- 不孕:因子宮內膜異位造成自體免疫形成抗體干擾,損害胚胎著床能力,病人約有30-50%的比例不孕。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子宮內膜異位症,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
婦產科門診就醫。
三、治療:
- 藥物治療:可緩解症狀,使病灶組織的活躍性減低及縮小。常用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口服避孕藥、黃體素、療得高(Danazol)、性腺激素釋放素加強劑(GnRH agonists)、Leuprorelin等。
- 手術治療:透過內視鏡進行異位點切除手術,可視沾黏之嚴重度及是否生育問題,考量行囊腫切除或子宮、卵巢切除手術。
- 手術與藥物結合療法:可加強殘留異位組織的吸收及降低沾黏的生成,減少或延後復發的機會。
四、照護原則:
- 子宮內膜異位居家照護可比照經痛不適的處理方式,包括:
- 可熱敷下腹部。
- 適度的運動,如:瑜珈、太極拳、慢跑、氣功、重量訓練。
- 按摩法、針灸、貼磁石片、指壓法,或經皮膚的電神經刺激法。
- 靜坐冥思、觀想、自我催眠法。
- 依醫囑使用止痛藥:如:Ponstan、Ibuprofen、Naproxen、Indomethacin等適量服用,可有效降低子宮收縮的痛處。
- 需要戒菸。
- 忌吃冰冷食物,會使骨盆腔的血管收縮,使經痛症狀加劇。多吃抗發炎特性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木瓜、南瓜、番茄、奇異果及核桃等。
- 勿隨意吃補品類,如四物湯、八珍湯、中將湯、十全大補湯等補藥,以免造成子宮充血。
- 當月經來之前或來潮時有骨盆嚴重疼痛、嚴重或不規則的出血、排尿會痛等,建議馬上就醫。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良性的慢性病,會影響婦女生活品質及造成不孕,假如您有以上症狀,應儘早接受檢查及治療。
參考資料
- Chapron, C., Marcellin, L., Borglese, B., & Santulli, P. (2019). Rethinking mechanism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dometriosis.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15(11),666-682. https://doi.org/10.1038/s41574-019-0245-z
- Hummelshoj, L. (2017). Endometriosis: an old problem without a current solution. 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96(6),779-782. https://doi.org/10.1111/aogs.13075
- Parasar, P., Ozcan, P., & Terry, K. L. (2017). Endometriosis :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clinical namagement. Current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Reports, 6(1), 34-41. https://doi.org/10.1007/s13669-017-0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