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一種最常發生在女性骨盆腔良性、生長慢、分化良好的實心腫瘤,係因子宮平滑肌與結締組織異常增生所致,這種異常增生的原因不明,但與荷爾蒙不平衡有關;好發在生育年齡的婦女,惡性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二、種類:
子宮肌瘤依照其位置,可以分為四類:
- 子宮壁內肌瘤:這是最常見的位置,肌瘤位在子宮壁的肌肉層內,容易影響子宮收縮。
- 漿膜下肌瘤:肌瘤由肌肉層往外往骨盆腔長出,因腹腔空間大、不受限制,此類型肌瘤通常長的比較大。
- 黏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宮腔內突出,此種型態較容易造成陰道出血,感染或影響受精卵著床。
- 韌帶間肌瘤:肌瘤延伸至子宮寬韌帶。
三、症狀:
- 異常陰道出血:這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症狀,其出血的嚴重程度與子宮肌瘤所生長的位置有關,月經週期持續時間超過7天而經血過多且有血塊者,容易造成貧血、疲倦及軟弱。
- 壓迫症狀依其肌瘤所生長的位置壓迫器官不同,所表現的症狀亦不同:
- 壓迫膀胱:造成頻尿、尿液滯留、小便失禁。
- 壓迫直腸:造成便秘的情形。
- 壓迫輸尿管:造成輸尿管水腫與腎水腫的情形。
- 壓迫骨盆腔:影響骨盆腔的淋巴液和血液引流,造成靜脈曲張的情形。
- 疼痛:體積太大的子宮肌瘤會牽扯附近的韌帶或組織,引起疼痛的情形。
- 不孕:視肌瘤生長部位的不同而影響受精卵之著床或引發習慣性流產。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子宮肌瘤,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婦產科門診就醫。
四、治療:
- 門診追蹤:對於沒有症狀、體積小的肌瘤與停經後的婦女合併子宮肌瘤,可以不需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只要每4-6個月至門診追蹤即可。
- 有下列情況必須馬上治療:肌瘤體積大小超過懷孕12週大小、肌瘤可能影響受孕、嚴重壓迫症狀無法改善時、生長迅速的肌瘤,有可能轉為惡性、月經過量導致嚴重貧血、或有嚴重經痛者則可能必須馬上就醫。
- 治療方式:
- 藥物治療:
- 荷爾蒙治療:使用性腺荷爾蒙刺激素的同植物治療方法、例如最常使用的柳培林、Danazol的藥物降低雌激素的濃度,以減少子宮肌瘤的大小,但停藥後容易復發。
- 針對症狀提供藥物,例如會使用止痛劑減緩月經疼痛的情形,同時有經血過多的婦女會產生貧血的情形,可使用鐵劑補充治療。
- 手術治療:
- 藥物治療無法緩解或懷疑是惡性腫瘤的婦女需採手術治療,手術可採肌瘤切除術,低侵襲性或微創手術的治療方法:只切除肌瘤,包括婦科醫師所使用的腹腔鏡、子宮鏡式治療,或是放射科所使用核磁共振引導之下的超聲波或射頻消融方法。適用於年輕、想保有生育能力的婦女,肌瘤切除後仍有可能復發。
- 子宮切除術:適用於肌瘤過大、年齡超過40歲以上不考慮生育的婦女。
- 子宮動脈栓塞術:侵犯性小,恢復快速,適用於想保留子宮的婦女。運用放射線血管技術堵塞供應肌瘤的血管,使肌瘤因缺血逐漸萎縮。
五、居家自我照護:
- 婦女必須瞭解自己的肌瘤體積大小,針對自己的情況與醫師詳細的討論,定期追蹤子宮肌瘤的變化。
- 採用手術治療的居家照護事項:
- 保持傷口清潔乾燥。
- 手術後的六個月,不宜激烈運動及提重物,以免影響組織修復。
- 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傷口癒合後可正常沐浴、勤換棉墊、視需要泡盆。
- 採均衡飲食,避免刺激性及易產生脹氣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攝取。
- 若出現發燒、腹痛、傷口紅腫熱痛、陰道大出血或分泌物惡臭情形,應馬上返院治療。
- 性生活:宜在手術後六星期才開始進行,或與醫師討論後再恢復。
- 減少壓力,規律運動可減少復發。
- 即將停經婦女需控制BMI。
參考資料
- 吳華席、黃本湘、陳怡仁、王鵬惠(2019).子宮保留的低侵入性子宮肌瘤治療臨床建議.臨床醫療月刊,83 (5),282-286。
- Donnez, J., Hudecek, R, Donnez, O, Arhendt, H, J, Zatik, J,& Bouchard, P.(2015).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peated use of ulipristal acetate in uterine fibroids.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103(2), 519-527. doi:10.1016/j.fertnstert.2014.10.038
- Toda, A., Sawada, K, Osuga, K, Maeda, N, Higashihara, H, Sasano, T,& Kimura, T.(2016). Efficacies of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symptomatic uterine fibroids using gelatin sponge: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8, 397. doi:10.2147/IJWH.S10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