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1. 壓損傷口未妥善照護會增加感染及死亡風險。
  2. 依據傷口分級提供合適換藥方式。
  3. 注意傷口變化,定期返診追蹤或與居家護理師聯繫。

一、為什麼要做壓損傷口之照護?
壓力性損傷傷口(簡稱:壓損)是因皮膚長時間受壓造成局部缺血、發紅、破損而形成,可分為不同等級(圖一),通常位於骨頭突起處或與醫療設備使用有關,若壓損傷口未適當照護,除了會造成疼痛不舒服、增加感染率,嚴重甚至會威脅生命。
 
圖一 壓損傷口分級  圖片取自https://npiap.com/page/PressureInjuryStages
 
二、哪些人需要壓損傷口之照護?
臥床、活動力不好或是身上有管路留置導致皮膚受壓,且已發生壓損傷口的人。
 
三、我要準備什麼用物?
  1. 無菌棉籤。 
  2. 水溶性優碘。
  3. 生理食鹽水。
  4. 紙膠(皮膚敏感的人可選擇抗敏感膠布或矽膠膠帶)。
  5. 各種敷料(不同等級壓損傷口所使用敷料不同)。 
    1. 泡棉敷料:如同軟墊般柔軟、平坦,具黏性並且有鎖水、減壓的功能,能減輕傷口疼痛並保濕,常用於一至二級壓損傷口及具大量滲液傷口,除了紗布外可再外加泡棉敷料當做第二層敷料,例如:美皮蕾自黏軟性矽膠泡棉敷料、美皮蕾防水型自黏軟性矽膠泡棉敷料、平而坦泡棉敷料、平而坦矽膠泡棉敷料、愛康膚寶柔泡棉敷料等。
    2. 親水性敷料(人工皮):具有透氣、保護、隔絕、減壓,可維持傷口良好的癒合環境等功能,常用於二級壓損傷口及具中量滲液沒有感染的傷口第二層敷料,皮膚脆弱須謹慎使用以免撕裂傷,例如:多愛膚親水性敷料、康惠爾親水性敷料(厚片)。
    3. 藻酸鹽敷料、親水性纖維敷料:視傷口滲液情形,中量滲液可選用,平舖或填塞於傷口,例如:平而坦藻酸鹽敷料、愛康膚強化吸收親水性纖維等。
    4. 親水性凝膠及灼膚星乳膏:具有自體清創功能,乾燥、壞死、有腐肉傷口,在清創的同時也能使傷口保持濕潤,常用於三級以上壓損傷口,使用時要預防周圍皮膚浸潤,例如:多愛膚親水凝膠等。
    5. 抗菌敷料:通常含有銀離子、醫療等及蜂蜜或聚己亞甲基鹽酸(PHMB),當敷料吸收傷口滲出液時,能發揮作用,達到抗菌效果,常用於三級以上有感染壓損傷口,例如:愛康膚銀抗菌親水性纖維、含蜂蜜類藥膏等。
    6. 透明性膠膜:透明半透性敷料,具有保護、防水作用,通常作為傷口外層敷料。
 
四、我該怎麼進行?
  1. 洗手。 
  2. 手指固定傷口周圍皮膚,將敷料移除。 
  3. 以生理食鹽水棉籤由傷口中央、環狀由內而外擦拭大於傷口2-3公分範圍(圖二)。
      
    圖二 環狀由內而外擦拭傷口之示意圖
     
  4. 如為髒污感染傷口,先以生理食鹽水洗淨後,再以優碘棉籤擦拭傷口,讓優碘至少停留在皮膚上2分鐘或自然風乾後、再以生理食鹽水棉籤擦拭傷口。
  5. 選擇適合敷料覆蓋: 
    1. 一級壓損:使用泡棉敷料給予預防性保護,照護時至少每二小時翻身,以減少皮膚破損產生。
    2. 二級壓損傷口:使用泡棉敷料或親水性敷料覆蓋,覆蓋面積要大於傷口2-3 公分。
    3. 三級以上有黑痂或腐肉壓損:依照醫護人員指示,使用親水性凝膠或灼膚星乳膏塗抹,親水性凝膠適量填入傷口腔洞約2/3滿,需一天更換一次;灼膚星乳膏塗抹1.5 mm (毫米),一天塗抹1-2次,外層以透明性膠膜、紗布、泡棉敷料或親水性敷料覆蓋傷口。
    4. 三級以上有感染傷口:依照醫護人員指示,以灼膚星乳膏或含蜂蜜類藥膏塗抹或以抗菌敷料填塞,外層紗布、棉墊或吸收性敷料覆蓋,若敷料滲液大於 2/3 即更換,若滲液少約7天更換一次。

五、我該注意什麼?

  1. 傷口更換次數應依醫護人員評估傷口的滲液多寡及感染狀況而定。
  2. 避免以雙氧水、含酒精的優碘、醋酸等刺激性液體消毒傷口,以避免健康細胞受破壞、影響傷口癒合。
  3. 保持床單、衣物乾淨平整,盡量選擇純棉及透氣之材質。`
  4. 每二小時改變身體姿勢以及適時使用可減壓的輔助物品(翻身枕、氣墊床、脂肪墊...等),避免傷口再度壓迫及減少其他壓損的發生 (延伸閱讀:翻身擺位)。
  5. 攝取足夠的營養素(蛋白質、維他命A、C、鋅),讓傷口恢復變快。
  6. 注意傷口是否有變黑、發臭、皮膚周圍有否紅腫、發熱、疼痛的情形,並定期至整形外科門診追蹤或與居家護理聯絡。
 
參考資料
  1. Gefen A. (2020). Pressure ulcer prevention dressing design and biomechanical efficacy. Journal of Wound Care, 29(12), S6–S15. https:/doi.org/10.12968/jowc.2020.29.Sup12.S6
  2. Hajhosseini, B., Longaker, M. T., & Gurtner, G. C. (2020). Pressure injury. Annals of Surgery, 271(4), 671–679.  https://doi.org/10.1097/SLA.0000000000003567
  3. Nuutila, K., & Eriksson, E. (2021). Moist wound healing with commonly available dressings. Advances in Wound Care, 10(12),685-698.  https://doi.org/10.1089/wound.2020.1232
  4. The National Pressure Injury Advisory Panel. (2016). Pressure injury stages. https://npiap.com/page/PressureInjuryStages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牛刀小試一下
    請您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請您填答護理指導的滿意度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
    位置
    英文名稱
    Care of Pressure Injury
    分類
    自我照護/居家照護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