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 骨肉瘤會出現在全身的骨骼系統,尤以大腿、小腿或手臂等長骨最為常見。
- 疼痛是骨肉瘤常出現的症狀,不會因休息而改善,夜間疼痛常會加劇。
- 緩解疼痛需正確使用止痛藥,並配合其他非藥物疼痛緩解方法。
- 骨肉瘤的骨骼因遭癌細胞破壞,較無法承受重量或外力,易導致病理性骨折。
一、什麼是骨肉瘤?
骨肉瘤是骨骼系統長出的惡性腫瘤,是兒童惡性骨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好發於青春期,其中以大腿、小腿或手臂等長骨最常見,也可能會轉移至肺部、腦部、腎臟等遠處其他器官。
二、常見症狀有哪些?
- 持續性的局部疼痛:是最常出現的症狀,而且疼痛會越來越嚴重,不會因為休息而變好,尤其是晚上會痛得更厲害。
- 局部出現腫塊:骨腫瘤細胞的生長快速,使得局部皮膚腫脹或出現腫塊。
- 病理性骨折:因骨骼遭受腫瘤細胞破壞,比較沒有辦法承受重量或外力,容易因為輕微的撞擊或是活動而導致骨折。
- 運動功能障礙:可能因疼痛或骨腫瘤壓迫到肌肉及神經系統而影響到運動功能,例如:出現跛行(走路一跛一跛的),甚至無法走路或爬樓梯等症狀。
- 其他:可能也會出現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或局部發熱等症狀。
有上述症狀不一定就是兒童骨肉瘤,請立即帶您的孩子至
兒童血液腫瘤科門診就醫,由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及評估。
三、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標準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合併化學治療;當確診後先給予數次化學治療,再由骨科醫師依據病況,擇期執行腫瘤切除手術;手術後再給予化學治療。
四、照護原則:
- 緩解疼痛:使用止痛藥,並配合其他非藥物疼痛緩解方法,如聽音樂、閱讀等轉移注意力方式。
- 情緒支持:鼓勵病童表達想法與感受,並給予安撫與支持。
- 預防感染:化學治療後抵抗力下降,返家前要學會預防感染及日常生活照護,若出現高燒不退、頭暈、臉色蒼白、出血不止等症狀時,應立即返診。
- 補充營養:手術後適當補充鈣質及蛋白質,可以幫助傷口癒合。
- 復健計畫:會在手術治療前就開始,手術後鼓勵早期下床、步行和復健輔助訓練,協助病童恢復獨立自我照護的功能。
- 跨團隊照護:由於兒童骨骼尚未發育完全,在治療階段會由各職類人員以跨醫療團隊領域模式共同擬定治療計劃,以提供更完善的全人照護。
參考資料
-
陳金彌(2019).癌症兒童的護理.於穆佩芬總校閱,兒科護理學(初版,713-719).新文京。
-
袁素娟(2020).肌肉骨骼系統疾病之護理.於劉雪娥總校閱,成人內外科護理(下)(8版,628-630).華杏。
-
鄭美玲(2018).兒童骨骼肌肉系統疾病與護理.於黃美智、蔣立琦總校閱,兒科護理學(6版,628-630).永大。
-
Eaton, B. R., Schwarz, R., Vatner, R., Yeh, B., Claude, L., Indelicato, D. J., & Laack, N. (2021). Osteosarcoma. Pediatric Blood & Cancer, 68, e28352.
https://doi.org/10.1002/pbc.2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