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類鼻疽?
是由類鼻疽伯克氏桿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起的人畜共通疾病,主要流行於東南亞及澳洲北部。此菌存在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會感染馬、羊、豬等動物以及人類。潛伏期可短至2天,或長達數月或數年。
二、傳染方式:
- 經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
- 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塵或水而受感染。
- 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三、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類鼻疽的臨床症狀表現差異相當大,從完全無病、無症狀到壞死性肺炎或快速致死性敗血症均有可能,可以分為急性或局部感染、肺部感染、急性血行感染和慢性化膿感染。類鼻疽菌可能利用在宿主細胞內持續休眠的方式進行潛伏以躲避免疫系統,直到宿主因某些原因出現免疫低落的情形時,類鼻疽菌會再度活化,而出現類鼻疽疾病復發的情形。
- 急性或局部感染:經皮膚的傷口感染,產生結節、丘疹和膿疱的皮膚病變,合併有潰瘍形成。急性感染時,可能會發燒和全身肌肉疼痛;化膿性皮膚感染時,會合併結節淋巴管炎和局部淋巴腺炎。
- 肺部感染:肺部類鼻疽的症狀,可從輕微的氣管炎到蔓延性壞死肺炎。會有發燒、頭痛、噁心、全身肌肉酸痛、明顯的呼吸急促和胸痛,無痰或有痰咳嗽。
- 急性血行感染:免疫力較弱的人,如患有愛滋病、腎衰竭和糖尿病,容易經由血循感染,造成敗血性休克,其症狀包括呼吸急促、嚴重頭痛、發燒、腹瀉、肌肉壓痛、定向力障礙以及腦、軀幹和四肢皮膚的化膿性病變。
- 慢性化膿感染:主要特徵是皮膚和多數器官的急性或慢性膿瘍,包括關節、內臟、淋巴結、肝和脾等。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類鼻疽,因為類鼻疽尚需要很多檢查、檢驗來確立診斷,若有上述症狀,請至感染科門診就醫。
四、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 藥物治療:依症狀給予抗生素治療。
- 外科治療:
- 有些膿瘍需外科引流。
- 慢性類鼻疽肺部感染,如果痰液細菌培養持續為陽性,可能需外科手術移除肺膿瘍或切除感染的肺葉。
五、居家自我照護原則:
- 身體虛弱抵抗力差的人,包括糖尿病及外傷者,接觸土壤或汙水時,請戴口罩、防水手套及膠鞋。
- 皮膚有撕裂傷、擦傷或燒傷的人,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清洗乾淨。
- 類鼻疽菌本身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因此返家後抗生素需服用完整流程,不可以擅自停藥,避免復發率的增高。
- 過量酒精會增加潛伏於體內類鼻疽菌復發的風險,因此應避免飲酒。
參考資料
- Chakravorty, A., & Heath, C. H. (2019). Melioidosis: An updated review. Australian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48(5), 327–332. https://doi.org/10.31128/AJGP-04-18-4558
- Chen, C. Y., Wei, Y. F., & Chiu, C. T. (2019). Pulmonary melioidosis associated with organizing pneumonia: A case report. Thoracic Medicine, 34(2), 64-70.
- Gibney, K. B., & Cheng, A. C. (2019). Reducing the melioidosis burden: public health,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or improved case management?.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9(8), 800–802.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19)3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