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中耳炎是造成兒童聽力受損的主要原因。
- 年紀較小的孩子會以煩躁不安,出現抓或拉扯耳朵,來表達耳朵疼痛不適。
- 大部分治療以服用抗生素為主,其他藥物治療包括解熱鎮痛劑,可以緩解發燒及疼痛。
-
一、什麼是兒童中耳炎?
中耳炎是指中耳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導致的炎症反應,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的併發症,一般可分成急性、慢性和積液性等三大類,其中積液性中耳炎特別好發於兒童,大多發生在六歲以下,常發生的年齡是在六個月到三歲之間。
兒童因為連接中耳與鼻咽部的耳咽管發育尚未完全,且構造較為短、直、寬,無法充分發揮保護、通氣及排泄等功能,因此當鼻腔或咽喉等上呼吸道感染時,細菌容易侵入而發生中耳炎,是造成兒童聽力受損的主要原因。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 嬰兒變得煩躁不安,出現抓或拉扯耳朵或頭轉來轉去之行為,若是幼兒則可能直接以語言表達耳朵疼痛不適。
- 可能會發燒、耳後及頸部淋巴結腫大。
- 孩子可能會在吸吮或咀嚼食物時更加疼痛,故易出現食慾不振的情形。
- 當分泌物聚積在中耳內,會造成耳內壓力增加,可能導致鼓膜破裂,破裂的同時疼痛突然獲得緩解,高燒逐漸退卻,外耳道則可見膿性的滲出物。
有上述症狀不一定是中耳炎,若孩子出現上述症狀,請至兒童醫學部門診就醫。
三、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 抗生素治療:大部分治療以服用抗生素為主,治療時間以5道10天為原則,通常在48-72小時內有明顯改善,嚴重或慢性中耳炎必須延長治療時間,不可提早停藥。
- 解熱鎮痛劑:解熱鎮痛劑可以緩解發燒及疼痛,如果有反覆發作、慢性滲液等狀況,醫師會建議需要進一步處置,如鼓膜切開術、耳管置放以避免聽力受損。
四、中耳炎的照護原則:
- 按照醫師指示服用抗生素、解熱鎮痛劑,以對抗細菌感染,減輕兒童發燒及疼痛之症狀。抗生素療程有一定時間,請父母務必按時給孩子服藥,以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
- 因耳道內溼熱的環境是滋生細菌的溫床,故應保持耳道乾燥,盡量避免進水,若不慎進水,應讓水自然流出,勿隨意掏挖。
- 不要過度用力擤鼻涕,以避免鼓膜受損,而導致細菌進入中耳。
- 宜採半坐姿或直立姿勢餵奶,以免易增加奶水停留在咽頭的時間,而可能流入中耳,導致細菌侵入中耳腔。
- 因肺炎鏈球菌為兒童中耳炎最常見的致病菌,建議兒童於出生滿2個月、4個月與12-15個月,按時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 幼兒嚴重中耳炎、復發性中耳炎、治療效果不佳之中耳炎,宜於2週內追蹤;年齡較大兒童之單次中耳炎,可考慮於1個月後追蹤。
參考資料
-
莊安慧(2019).呼吸系統疾病患童的護理‧於穆佩芬總校閱,兒科護理學(初版,290-343頁).華杏。
-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2018).兒童急性中耳炎之診治建議.取自https://www.pids.org.tw/index.php?route=news/news_detail&news_id=96
- Shirai, N., & Preciado, D. (2019). Otitis media: what is new?. Current Opinion in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27(6), 495-498. https://doi.org/10.1097/MOO.000000000000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