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為避免癒合的傷口再度感染及預防疤痕增生。

 

二、適用狀況:

燒傷程度達深二度以上病人。

 

三、出院後的照護注意事項:

  1. 傷口照顧方面:
    1. 每日以中性肥皂清洗已癒合的傷口至少一次。
    2. 已癒合的傷口如出現水泡時,應小心保護避免水泡破裂,如不慎破裂時則依醫護人員教導方式執行換藥。
    3. 以嬰兒油、潤膚乳或凡士林塗擦癒合皮膚,軟化皮膚角質層緩解搔癢症狀。
    4. 穿著棉質、透氣且吸汗的衣物、夏天儘量待在冷氣房內,以避免流汗、悶熱而加重癢的情形。
    5. 當皮膚發癢時可局部冰敷或以手輕拍,不可用手直接抓,避免抓破皮膚而造成傷口感染。
  2. 預防疤痕增生與肢體孿縮方面:
    1. 依醫師指示穿戴彈性衣或局部加壓方式,壓力須維持在25mmHg,每日穿戴時間除洗澡外均需穿戴,約維持半年至兩年不等。
    2. 以手掌根部或大拇指採環狀方式按摩疤痕增生之處,每天至少3次,每次至少15分鐘,直至疤痕變軟或顏色變淡,約半年至兩年不等。
    3. 受傷部位應維持在功能性位置,有助於消腫、維持功能以及減輕疤痕孿縮之情形,日常生活動作則以伸展運動維持患肢功能性正確姿勢如下:
      1. 臉部:強調張大嘴的動作,如吹口哨、嚼口香糖等活動臉部肌肉。
      2. 頸部:臥床時保持頸部後仰以伸展頸部肌肉或關節。
      3. 腋下:可伸展肢體,如自行穿衣、做投藍或游泳等動作。
      4. 手指:伸展肢體如握拳、伸展手指、扣釦子等。
      5. 手臂:置於水平或比水平高的位置。
      6. 髖部:採外展姿勢。
      7. 膝蓋:維持5-10度微彎曲的姿勢。
      8. 足踝:維持90度的姿勢。
      9. 下肢:在安全情況下伸展如抬腿、彎曲下肢關節、踩腳踏車及爬樓梯等動作。
      10. 軀幹:可做伸展肌肉與皮膚之運動如深呼吸與擴胸運動。
    4. 受傷部位如為關節處,每天需執行復健運動以減少關節僵硬及疤痕攣縮,運動時間每日約2至4回,每個關節約15~20次為原則,可依個人的耐受度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頻率。
  3. 彈性衣方面:
    1. 彈性衣需備2套以利換洗,並定期修改,以維持足夠的壓力。
    2. 彈性衣不可用洗衣機洗,可用冷洗精浸泡,手洗後陰乾,不可曬太陽。
    3. 穿著彈性衣後若出現小於2公分的水泡時,可用優碘消毒紗布覆蓋後,繼續穿戴,若水泡不慎磨破並出現化膿等異常狀況時,則需停止穿戴,並儘快返院就診。
 
參考資料
  1. Wang, Y., Beekman, J., Hew, J., Jackson, S., Issler-Fisher, A. C., Parungao, R., Lajevardi, S. S., Li, Z., & Maitz, P. (2018). Burn injury: Challenges and advances in burn wound healing, infection, pain and scarring.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123, 3–17. https://doi.org/10.1016/j.addr.2017.09.018

  2. Chung, B. Y., Kim, H. B., Jung, M. J., Kang, S. Y., Kwak, I. S., Park, C. W., & Kim, H. O. (2020). Post-burn prurit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1(11), 3880. https://doi.org/10.3390/ijms21113880

  3. Ault, P., Plaza, A., & Paratz, J. (2018). Scar massage for hypertrophic burns scarring-A systematic review. Burns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urn Injuries, 44(1), 24–38. https://doi.org/10.1016/j.burns.2017.05.006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牛刀小試一下。
    請您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請您填答護理指導的滿意度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
    位置
    英文名稱
    Care of Patient with Burn
    分類
    自我照護/居家照護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