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為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之簡稱,通常在三歲前發病,以社會互動能力缺損及固著行為為主要症狀。其病因可能與腦部功能失調有關,相關危險因子包含:遺傳、早產、新陳代謝疾病、懷孕期間受病毒感染或服用藥物等。
二、自閉症主要症狀:
- 社交溝通障礙:對親近的人較少有擁抱、眼神接觸,無法適當回應他人及正確掌握溝通互動的時機點等症狀。
- 侷限且重複的行為或興趣:常出現重複性的自我刺激行為,如拍手、扭動手指頭、轉圈或不斷晃動身體等,或是特定儀式化的行為、執著於特殊的興趣,如排列物品、反覆開關電燈、過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等行為。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自閉症,若有上述症狀,請至醫院
青少年心理門診就醫診治。
三、自閉症的治療:
- 預防:懷孕前遺傳學上的諮詢,及學齡前兒童早期篩檢。
- 藥物治療:改善病人的焦慮情緒、睡眠障礙、注意力缺損或過動等問題。
- 認知行為治療:
- 首先要了解病人能力、行為模式,才能提供適合其能力的訓練方法。
- 因為低結構性或不拘形式的學習情境對他們來說是困難且充滿壓力的,所以要把複雜的行為分解成具結構性的課程單元,經反覆練習熟悉後再慢慢建構成複雜的行為。
- 協助病人辨識自身情緒,學習如何因應或改善負面情緒。
- 協助病人修正扭曲或不合理的信念,及產生正向或合理的信念。
- 提供示範教學,若病人反應正確、有合宜的行為就給予鼓勵,以加強正向適應行為的持續性,若反應不正確,則重複示範。
- 運用條列式文字或圖像的書面契約,清楚列出欲修正或是需執行的活動及社交規範,幫助病人更理解情境狀況,以展現合宜的行為反應。
- 語言治療:分析病人言語的發展狀況,依個別狀況安排適當的訓練,以提升溝通能力,讓病人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與需求。
- 遊戲介入:透過遊戲提供接觸他人的機會,學習建立好的人際關係、人際互動技巧及正確的因應技巧,而且家長也可以共同參與。
四、自閉症的照護:
- 利用圖片或文字說明來協助病童理解及溝通。
- 協助病童發展適合該年齡層的認知及生活技能。
- 在家庭、學校以及治療者的合作下,維持學習環境的一致性,養成合宜的行為。
- 病童發脾氣時,指導什麼是適當且可以被接受的行為。
- 儘量避免隔離病童,若出現攻擊行為而必須隔離時,應先與病童說明原因及約定隔離時間,以減少焦慮程度。
- 提供學齡兒童個別的教學,減少課業之挫折感。
- 家屬與教師應敏銳地觀察孩童,儘早就醫、接受診斷與治療,以降低病童疾病嚴重程度,提升社交技巧。
參考資料
- 李依恬、李郁琦、邱勇翰、吳晏慈(2017)‧ 系統性文獻回顧:學齡期自閉症類群障礙兒童的動作障礙及其與社交溝通缺損之相關性‧物理治療,42(3),211-227。https://doi.org/10.6215/FJPT.201709_42(3).0002
- 章秉純、徐如維(2017)‧ 簡述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之診斷、臨床特徵與病因學研究,臨床醫學月刊,79(3),158-162。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17.79.3.029
- 楊馥榮、郭慧珍、王怡仁(2019)・以認知行為團體治療改善自閉症類群障礙兒童之人際關係・北市醫學雜誌,16(3),181-187。https://doi.org/10.6200/TCMJ.201909_16(3).0001
- 賴德聰、劉文信(2018)・自閉症類群・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3(4),115-121。
- Lord, C., Elsabbagh, M., Baird, G., & Veenstra-Vanderweele, J. (2018).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he Lancet, 392(10146), 508-52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