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1. 發生暴力之前病人可能會先出現焦慮的情緒。
  2. 可以先帶病人到安靜的環境休息。
  3. 用溫和的語氣安撫病人情緒。
  4. 和病人保持距離,避免正面衝突。
  5. 沒辦法控制時可以打電話請「110」或「119」協助。
 
一、為什麼需要預防暴力行為?
個人因為某些原因失去理性,處在極度憤怒的情緒狀態,為了發洩情緒或滿足自己的需求,出現有意傷害他人(包括身體的傷害與語言的傷害)或破壞物品的行為,同時也使得他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二、發生暴力行為之前可能會有哪些徵兆?
  1. 情緒表現:焦慮、表情緊張、臉部脹紅、表情兇狠、瞪人、罵人、不聽話、抱怨、挑釁、好辯等。
  2. 行為表現:來回踱步、全身僵硬、握拳、搓手、大聲說話、吼叫、大力關門、敲打東西、拿攻擊武器等。
 
三、如何預防暴力行為發生?
  1. 提供一個安靜、舒服、沒有壓迫感的空間,幫助病人冷靜下來。
  2. 安撫病人的空間最好有兩個出口,並打開房門,以利緊急狀況可以脫身。
  3. 盡量由同一人與病人說話,避免太多的聲音帶給病人壓力。
  4. 以溫和的語氣詢問:「什麼事讓您這麼生氣?」,鼓勵說出心中想法和需要,並站在病人的立場,體會病人的想法與感受。
  5. 用溫和堅定的語氣並放慢講話速度告訴病人,我們感受到的語言暴力,及如果沒辦法停止將可能發生的後果,若病人減少言語暴力,則給予正向讚美。
  6. 給予病人正向的鼓勵和心理或實質上的協助,清楚而誠實地回答病人提出的問題,不要責罵或指責,不糊弄病人的需求與問題焦點。
  7. 協助病人依照醫生的指示服用情緒穩定藥物,以緩和焦慮、緊張的情緒。
 
四、暴力行為發生時的處理方法?
  1. 移除現場可能讓他人受傷的危險物品,如:木頭椅子、玻璃杯子、刀子等。
  2. 與病人保持至少一公尺長的距離,看著病人的眼睛說話,雙手放在病人可以看見的地方,但不要交叉於胸前或插腰。
  3. 當病人身上有武器時,用溫和堅定的語氣勸說病人放下危險物品,如果病人不合作,可以利用床單或外套來保護安全,降低可能造成的傷害。
  4. 在醫院出現暴力行為時,為保護病人及其他人員的安全,醫護人員會適時、適當執行必要的保護性約束或隔離措施。
  5. 如果在家裡出現暴力行為沒辦法控制時,需要尋找更多人來幫忙,可打電話請「110」或「119」協助處理。
 
五、照顧者的調適
家屬在面對病人反覆的言語或暴力行為時可能會覺得無力、無助、壓力很大,若感到身心俱疲、快要崩潰的時候,建議家屬可以到精神科門診就醫,尋求專業人員幫助,降低照顧病人的壓力。
 
參考資料
  1. 張豐圃(2017)‧急診職場暴力的處理與預防‧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4(2),103-113。
  2. Nagpal, N. (2017). Incidents of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India: Can these be prevented? The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India, 30(2), 97-100. 
  3. Najafi, F., Fallahi‐Khoshknab, M., Ahmadi, F., Dalvandi, A., & Rahgozar, M. (2018).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workplace violence against nurses: 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7(1-2), e116-e128. https://doi.org/10.1111/jocn.13884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牛刀小試一下。
    請您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請您填答護理指導的滿意度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
    位置
    英文名稱
    Violence Prevention
    分類
    自我照護/居家照護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