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麻醉恢復期照護?
當病人因檢查、手術接受麻醉,於手術或檢查結束後集中於恢復室,在精密的儀器監視及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照顧下,度過麻醉後之危險期,經麻醉醫師評估後返回病房,繼續手術或檢查後照護。
二、麻醉恢復期的護理常規:
- 立即評估病人麻醉後至恢復室之一般狀況,包括生命徵象、膚色、意識程度等;並同時與麻醉醫護人員交班以了解手術及麻醉過程。
- 觀察生命徵象,維持呼吸道通暢。
- 手術後第一小時內每5分鐘測量一次生命徵象(含呼吸、心跳、血壓),穩定後改為每15分鐘測量。兒科病童哭鬧或病人無法合作時,視情形請家屬進入恢復室陪伴與協助。
- 當病人病況不穩定或使用特殊藥物時,會使用動脈壓力監視器或每5分鐘測量一次生命徵象。
- 觀察傷口並監測引流管量及顏色。
- 脊椎麻醉病人自麻醉後開始,需平躺八小時。
- 手術後每兩小時協助病人翻身、鼓勵咳嗽、深呼吸及協助肢體被動性運動。
- 一般於恢復室停留時間:全身麻醉約為2-3個小時、脊椎麻醉約為1-2小時。依病人情況有時間上的差異。
- 當生命徵象穩定時,經醫護人員評估後,始可轉出恢復室。
三、訪客管制措施:
- 依感染管制政策,當日手術病人的家屬謝絕進入探視。
- 若病人病況需要時,每位病人每次訪客限1~2人,須著隔離衣並洗手後方可進入,十歲以下孩童謝絕進入探視。
四、麻醉手術後常見的護理問題與處理方法:
- 疼痛:
因手術傷口或手術中因長時間需維持固定姿勢所致。護理人員會主動評估疼痛情形、協助維持舒適姿勢,適時予以止痛藥。
- 發冷、發抖:
因手術室及恢復室室溫較低或麻醉藥物之使用,病人會有發冷或發抖的情形,護理人員會監測病人體溫,給予溫毯或烤燈保暖。
- 噁心、嘔吐:
多為病人因素(有術後嘔吐經驗者、移動病人、胃排空狀況、胃管留置)、麻醉藥物及方式、手術本身等所致。可鼓勵病人深呼吸以降低噁心、嘔吐感,並讓病人頭側向一邊吐出,以防嗆到吸入氣管,並予漱口,以降低不適。若情況嚴重則給藥物緩解。
- 脊椎麻醉尿液潴留:
多因麻醉藥物所致。護理人員會主動評估病人有無膀胱脹的情形,必要時給予誘尿,如無法自解則需導尿。術後第一次下床如廁,須注意安全。
- 恢復期感覺異常:
此為麻醉恢復過程之短暫現象,麻醉藥物作用過後即可恢復正常感覺。
- 脊椎麻醉後的頭痛(罕見):
乃因脊椎麻醉導致腦脊髓液外漏所致。最主要的處置就是預防發生,包括麻醉後平躺八小時,避免坐起及下床;返病室後多喝水。
參考資料
- 丁曉嫻(2019)・ERAS術後噁心嘔吐之預防與處置・台灣醫學,23(2),223-232。https://doi.org/10.6320/FJM.201903_23(2).0010
- Beverly, A., Kaye, A. D., Ljungqvis, O., & Urman, R. D. (2017). Essential elements of multimodal analgesia in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guidelines, Anesthesiology Clinics, 35(2), 115-143. https://doi.org/10.1016/j.anclin.2017.01.018.
- Gan, T. J., Belani, K. G., Bergese, S., Chung, F., Diemunsch, P., Habib, A. S., Jin, Z., Kovac, A. L., Meyer, T. A., Urman, R. D., Apfel, C. C., Ayad, S., Beagley, L., Candiotti, K., Englesakis, M., Hedrick, T. L., Kranke, P., Lee, S., Lipman, D., ……Philip, B. K. (2020). Fourth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nesthesia & Analgesia, 131(2), 411-448. https://doi.org/10.1213/ANE.000000000000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