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在體內置入雙心室再同步節律器,改善心衰竭症狀。
- 手術前需禁食4-6小時,包含降血糖藥物。
- 手術後2天內,傷口同側手臂不可舉高超過肩膀。
- 手術後須定期回診追蹤及規則服用藥物。
- 隨身攜帶節律器識別卡,活動時勿碰撞到節律器。
一、什麼是心臟再同步治療?
二、為什麼要做此手術?
部份慢性心臟衰竭的病人,除了心臟收縮不足,還會影響心臟電氣傳導,造成左心室或右心室收縮延遲,使心臟收縮能力更差,所以心臟再同步治療可以改善心臟收縮功能,減少心衰竭症狀及避免心衰竭惡化,增加生活品質及存活率。
三、手術前要準備什麼?
- 手術前由醫師解釋手術目的、過程、風險等等,當您了解並同意後填寫說明書及同意書。
- 手術前會照胸部X光、心電圖檢查、施打靜脈留置針及抽血檢驗。
- 手術前一天請沐浴、清潔胸前手術部位的皮膚,以減少術後傷口感染。
- 睡前如果有需要,依醫師指示給予抗焦慮藥物幫助睡眠。
- 手術前4-6小時依醫囑禁食(不要吃東西和喝水),若有使用降血糖、抗凝劑的病人,請依醫師指示停用。
- 手術當天需有家屬陪同,更換手術衣,先上廁所排空膀胱,取下活動假牙及物品,例如:眼鏡、隱形眼鏡、手錶、戒指、手環、平安符等等,及除去指(趾)甲油。
四、手術後該注意什麼?
- 術後護理師會密切觀察您的體溫、心跳、呼吸及血壓變化,並追蹤心電圖及胸部X光變化。
- 術後可先試喝開水,若無嗆咳即可恢復正常飲食。
- 傷口照護方面:
- 術後當天:傷口會用石蠟紗布、透明防水膠膜及紗布覆蓋,依醫囑會在傷口上方以砂袋加壓止血4小時。如果發現傷口處快速鼓起腫脹,請立即通知護理師。
- 術後第1天:護理師會移除最外層的紗布,觀察手術後傷口狀況。
- 術後第2天:護理師會移除石蠟紗布及透明防水膠膜,以優碘及生理食鹽水消毒傷口後,蓋上紗布並用膠布固定,教導家屬學習換藥。
- 術後第3天(出院日):以優碘及生理食鹽水消毒傷口後,蓋上紗布並用膠布固定。
- 藥物方面:
- 術後依醫師指示施打預防性抗生素3天。
- 術後傷口輕微瘀青是正常的,如果您感覺傷口疼痛,請馬上告知護理師,依醫師指示提供止痛藥(延伸閱讀:手術傷口疼痛之照護)。
- 服用抗凝劑的病人,術後依醫師指示恢復服用。
- 心臟再同步治療不能取代藥物治療,請依醫師指示繼續服藥。
- 活動方面:
- 手術後2天內:傷口同側手臂不可以舉高超過肩膀,不要向後拉或轉動肩膀,但手臂關節可以執行日常活動,請穿著寬鬆、前扣式衣服,避免傷口摩擦或手臂高舉過頭。
- 手術後3天~1個月內:可以恢復手臂活動,但傷口同側肩膀不要快速或劇烈運動,如:游泳、打球、提10公斤以上重物或肩背包等等。
- 手術後1個月:可以恢復正常活動,但注意不要重擊或碰撞到節律器。
- 出院返家照護方面:
- 傷口使用可吸收之縫線縫合故不需拆線,7天內保持傷口清潔乾燥,請採淋浴洗澡,於每天洗澡後換藥,以優碘及生理食鹽水消毒後,蓋上新的紗布並用膠布固定(延伸閱讀:居家傷口之照護),直至到第一次門診追蹤。若傷口有紅、腫、熱、痛、滲出液或發燒症狀,請提早返回門診或至急診求治。
- 每天至少測量脈搏一次(延伸閱讀:測量血壓與脈搏),若出現頭暈、心跳太快或太慢、呼吸困難、胸痛,應立即測量並記錄,如果每分鐘脈搏少於節律器設定次數5次,請提早返回門診追蹤或至急診求治。
- 電器及電磁波方面:
- 日常家用電器可以安全使用,例如:電毯、電鬍刀、吹風機、電視、收音機、微波爐、洗衣機、電腦等。若受到電磁波干擾而不舒服時,應立即停止使用並遠離,如果沒有改善,請提早返回門診或至急診求治。
- 節律器應距離電磁爐、金屬探測儀、防盜器至少30公分,因可能會干擾節律器,所以經過機場或商店出入口,請快速通過,必要時出示識別卡勿逗留。
- 接聽手機及無線電話,請使用沒有裝置節律器的對側耳朵,手機不要放胸前口袋。
- 勿靠近大型發電機、高壓設備、手機基地台及雷達廣播天線。
- 隨身攜帶節律器識別卡,就醫時請請主動告知醫護人員,多數醫療設備不會影響節律器(例如:X光、心電圖、超音波、電腦斷層等)。部分醫療檢查及治療可能會影響(例如:核磁共振、去顫器、超音波碎石術、電氣燒灼術、電針灸、電磁波原理的健康器材等)。
- 定期回診:術後兩週需回門診檢查,之後會安排定期回診追蹤,回診時醫師會測試節律器電池的電量、節律器及導線功能,必要時會調整節律器設定或用藥,所以請定期回診追蹤及規則服用藥物。
- 生活調適:保持情緒穩定愉快,規律生活,避免刺激性食物、菸、酒、咖啡、茶等等(延伸閱讀:戒菸),依醫師指示適度運動。
參考資料
- 廖瑀、陳儒逸(2022).心臟節律器的新進展.內科學誌,33(1),1-8。https://doi.org/10.6314/JIMT.202202_33(1).01
- Frausing, M. P., Nielsen, J. C., Johansen, J. B., Jørgensen, O. D., Gerdes, C., Olsen, T., & Kronborg, M. B. (2022). Rate of device-related infections using an antibacterial envelop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reoperations. Europace, 24(3), 421-429. https://doi.org/10.1093/europace/euab207
- Jacquemart, E., Combes, N., Duthoit, G., Bessière, F., Ladouceur, M., Iserin, L., Iserin, L., Laredo, M., Bredy, C., Maltret, A., Filippo, S. D., Hascoët, S., Pasquié, J. L., Marijon, E., Waldmann, V., & Waldmann, V. (2022).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systemic right ventricle. Heart Rhythm, 19(4), 658-666. https://doi.org/10.1016/j.hrthm.2021.11.032
- Nakai, T., Ikeya, Y., Kogawa, R., & Okumura, Y. (2022).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urrent status and near-future prospects. Journal of Cardiology, 79(3), 352-357. https://doi.org/10.1093/europace/euab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