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為促進血液循環通暢,開刀後膝蓋及鼠蹊部都不可過度彎曲。
- 術後腳部末梢皮膚溫度變冰冷或是顏色改變,須立即告知醫護人員處理。
- 傷口需貼美容膠,除非膠布脫落否則每5~7天更換即可。
- 吸菸會導致動脈硬化,對腳的血流有很大的影響,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一、什麼是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腳中風)通常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栓塞、血塊形成、創傷、血管痙攣、發炎或自體免疫這些原因有關。
二、為什麼要開刀?
當跛行(跛腳)越來越嚴重,而且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的時候,腳出現疼痛、感覺異常、摸起來冰冷、腳麻痺、蒼白與脈搏消失,就需要以開刀改善症狀。
三、有哪些開刀方法?
- 動脈栓塞清除手術
- 腳動脈血管繞道手術
- 支架置入術
- 血管氣球擴張術
- 截肢手術
四、手術前準備?
- 開刀前會做以下檢查,包括:胸部X光、心電圖、抽血等檢查。
- 護理師會先瞭解您的疾病並記錄基本的體溫、心跳、血壓與腳脈搏。
- 開刀前由醫師向您及家人解釋為什麼要開刀及開刀的過程,並填寫手術、麻醉與輸血等同意書。
- 為避免開刀過程中或開刀後噁心嘔吐導致吸入性肺炎,開刀前一天半夜十二時開始請您不能吃東西,包括食物及水。
- 開刀前一晚會依照醫師指示,提供您消毒液洗澡準備皮膚,但不可以將醫師所做的記號洗掉。
五、手術後照護原則:
- 為促進血液循環通暢,開刀後膝蓋及鼠蹊部都不可過度彎曲,而且要儘早下床活動,幫助血液循環。
- 手術結束返回病房時,如果沒有嘔吐可先喝點開水,沒有不舒服就可以慢慢恢復正常飲食。
- 如果傷口疼痛時,請告知護理師,經由醫生評估後,會給您止痛藥。
- 開刀後如果有傷口有引流管,需適當固定避免牽扯,維持引流球呈扁凹狀以維持引流;如果引流液大量增加或引流球膨脹、傷口滲血,請立刻通知醫護人員。
- 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痛,或腳部末梢皮膚溫度變冰冷或是顏色改變(如發黑、紫),須立即告知醫護人員處理。
六、出院後居家照顧:
- 傷口照護
- 一般傷口7~10天會癒合,需要每日檢查傷口並保持清潔乾燥。
- 每日應擦澡保持清潔,並在傷口處塗抹優碘消毒防止傷口感染。
- 沖澡需於門診經由醫師評估可以後才可執行,沖澡後須立即用浴巾將傷口處沾乾(不可用擦拭方式,以免摩擦造成傷口)。
- 若醫師建議傷口需貼美容膠,除非膠布脫落否則每5~7天更換即可。
- 腳部照護
- 避免長時間採坐姿或站立,至少每小時須起來走動走動;採坐姿時千萬不可雙腿交叉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 使用溫水及中性無刺激肥皂洗腳,擦乾後塗擦乳液保濕,避免皮膚乾裂產生傷口。
- 避免穿著緊身衣物,宜穿棉製或羊毛製的衣服或襪子保暖;要選擇合適尺寸的鞋子,以免傷口破皮難以癒合。
- 使用指甲剪將趾甲修剪平滑,避免形成傷口。
- 居家生活照護
- 戒煙(因吸菸會導致動脈硬化,對腳的血流有很大的影響,絕對是有不可逆的傷害)。
- 避免含咖啡因之飲料(例如:咖啡、可樂、茶)因為會導致血管收縮。
- 控制血壓、血脂與血糖正常。
- 採均衡飲食,減少脂肪與膽固醇的攝取。
- 雖需足部保暖,但應避免直接局部熱敷,若不當熱敷(如烤燈、熱水袋或電熱毯)可能造成燙傷或組織壞死。
- 避免暴露在寒冷環境中,因會造成腳末稍血管收縮,導致腳血流減少。
- 依醫師指示按時服用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或血栓溶解劑等藥物。
- 散步是適合的活動,一週最少三次,但須避免長時間的劇烈活動。
- 開刀的腳突然疼痛厲害、蒼白、冰冷或有發燒、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或異常分泌物,請立即至周邊血管中心返診就醫。
參考資料
- 翁珮珮、陳良光、蔡財福、江武陽、陳彥仰、吳典育、趙洪興(2019).使用二氧化碳血管造影於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血管腔內治療.台灣應用輻射與同位素雜誌,15(3),1749-1754。
- 陳柏霖(2018).歐洲心臟學會治療下肢動脈阻塞指引(上).臨床醫學月刊,81(5),264-265。 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1805_81(5).0046
- 陳柏霖(2018).歐洲心臟學會治療下肢動脈阻塞指引(下).臨床醫學月刊,81(6),335-337。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1806_81(6).0061
- 張麗卿、林心怡(2019).提升周邊動脈阻塞外科病人出院前護理指導完成率.台大護理雜誌,15(2),172-186。https://doi.org/10.6740/ntuhjn.201907_15(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