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1. 乾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疾病。
  2. 乾癬是常見出現在肘、膝關節的皮疹,合併搔癢。
  3. 治療方式有局部外用藥物、紫外線照射治療、口服藥等。
  4. 乾癬的治療除藥物外,也需注意日常生活的照護。
 
一、什麼是乾癬?
乾癬並不是因為細菌或者黴菌感染,所以不會傳染,而是一種全身性發炎、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時常伴隨著全身性的症狀,主要發生在指甲、皮膚和關節,並且對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乾癬在任何年齡層都會發生,男女比例大約相等,主要是典型紅色鱗屑病變。發生的原因可能與遺傳基因、環境、地域及種族因素、內分泌、感染、藥物、生活方式、情緒、壓力等有關。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1. 皮膚症狀:
    1. 常見為尋常性乾癬,多侵犯四肢,尤其在肘、膝關節,軀幹、頭皮、小腿、臀部亦常被波及,臉部則少有皮疹出現,輕微的外傷或長久摩擦可導致新的病灶。
    2. 病變的數目、形狀大小及分佈因人而異,通常為紅色脫屑性扁平的紅斑塊、丘疹或表面覆蓋銀白色鱗屑。
    3. 搔癢是經常困擾病人之問題。
  2. 指甲:呈凹陷、變色、粗糙、肥厚、鬆動或脆裂。
  3. 關節:約4~30%之病人可能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
  4. 其他:乾癬性紅皮症及膿皰性乾癬。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就是乾癬,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皮膚科門診就醫。
 
三、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1. 局部外用藥物:是最基礎且溫和的治療方式,同時副作用也最少,適用於輕微病症及患部少於20-30%的病人。
    1. 皮質類固醇:可用於病灶較輕微的病人,具抗發炎和抗增生作用,有助於控制乾癬,長期使用時,要注意類固醇的副作用會讓皮膚萎縮或變薄,須注意正確的使用方式。
    2. 焦油:具有抑制分裂和抗發炎效果,可以抑制DNA 合成,改善不正常角質化的皮膚,但氣味難聞。
    3. 維生素D3的衍生物:可有效降低乾癬活性,但會有局部刺激感。
    4. 維生素A酸:抑制角質過多,促進角質分化。
    5. 軟化保濕劑和去角質劑:是治療乾癬很重要的部份,以水楊酸和尿素的去角質製劑可有效移除皮屑,避免皮膚過於乾燥而刺激發炎。 
  2. 紫外線照射治療:利用人工紫外線燈照射病灶之方式,來抑制皮膚的免疫反應。
    1. 照射方法:依照醫囑開立的劑量,決定照射所需時間,逐日增長照射劑量。
    2. 注意事項:戴上照光專用護目鏡,照射時若皮膚出現疼痛燒灼不適感,請告知醫護人員。
  3. 口服藥物:A酸(Acitretin)、免疫抑制劑(Cyclosporine)及滅殺除癌碇(Methotrexate, MTX),具有抗發炎作用,並用以調節表皮細胞的增生。銳虎(upadacitinib)一種JAK抑制劑,具影響造血細胞運轉與免疫細胞功能。
  4. 生物製劑:針對體內特殊標靶分子的注射蛋白生物製劑,抑制體內發炎細胞進而控制發炎反應。國內已核准使用於乾癬治療的生物製劑,包括作用於IL-17的Secukinumab(Cosentyx可善挺)、Ixekizumab(TALTZ達癬治)、Brodalumab(Lumicef立美西膚)及作用於IL-23的Guselkumab(Tremfya特諾雅),須通過健保審核或自費使用。
 
四、照護原則:
  1. 搔癢的處理:
    1. 宜穿著寬鬆、棉質衣物。
    2. 可利用散步、聊天、看電視或書報等方法,轉移對癢的注意力。
    3. 剪短指甲,勿用力搔抓,以輕拍代之。
    4. 局部使用冰敷或洗溫水澡(水溫勿太高)。
    5. 口服或注射止癢藥物。
  2. 使用外用藥膏之方法:
    1. 用指腹將藥膏均勻塗擦在病灶處。
    2. 無病灶處勿擦拭。
    3. 藥物薄薄一層,不要塗太厚。
    4. 如病灶處塗不到藥物,可請護理師或家屬(居家時)協助擦藥。
    5. 頭皮若有病灶,建議剪短頭髮以利塗藥。
  3. 日常生活照顧:
    1. 飲食方面無特別限制,但須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菸、酒、茶、辣味等。
    2. 穿棉質衣服,室內溫度保持涼爽。
    3. 注意個人衛生,勿使用刺激性肥皂,應以中性肥皂及清水洗淨身體。
    4. 避免熬夜、過度疲勞或長時間照射陽光。
    5. 返家後可恢復性生活、工作及正常生活。
    6. 應定期治療,避免服用偏方或市售免疫增強食品。
    7. 乾癬為慢性病,無法根治只能控制,乾癬不具傳染性,不需要與家人隔離,故需定期追蹤。
  4. 心理調適:
    1. 可多與病友交換心得意見,保持情緒平穩。
    2. 說出對疾病之感受,家人應多給予關懷及支持。
 
參考資料
  1. 何清治、洪錦墩、柯怡謀、王雅馨、程淑媛、胡蓮珍(2020)‧乾癬病患身體意象、焦慮、憂鬱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6(2),23-32。http://doi.org/10.30156/CCMJ
  2. 顧仁棋、林中一(2021)‧如何擺脫雪花紛飛的乾癬?‧彰基院訊,38(8),24-25。http://doi.org/10.29598/XLZY
  3. Armstrong, A. W., & Read, C. (2020).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reatment of psoriasis: A review.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323(19), 1945-1960. http://doi.org/10.1001/jama.2020.4006
  4. Burmester, G. R., Cohen, S. B., Winthrop, K. L., Nash, P., Irvine, A. D., Deodhar, A., Mysler, E., Tanaka, Y., Liu, J., Lacerda, A. P., Palac, H., Shaw, T., Mease, P, J., Yassky, E. G. (2023). Safety profile of upadacitinib over 15000 patient-years across rheumatoid arthritis, psoriatic arthritis,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atopic dermatitis. Rheumatic&Musculoskeletal Diseases Open, 9(1), 1-11. http://doi.org/10.1136/rmdopen-2022-002735
  5. Petit, R. G., Cano, A., Ortiz, A., Espina, M., Prat, J., Munoz, M., Severino, P., Souto, E. B., García, M.L., Pujol, M., Sanchez-Lopez, E. (2021). Psoriasis: From pathogenesis to pharmacological and nano-technological-based therapeu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2(9), 1-25. https://doi.org/10.3390/ijms22094983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牛刀小試一下
    請您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請您填答護理指導的滿意度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
    位置
    英文名稱
    Care of Patient with Psoriasis
    分類
    疾病照護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