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 1.
    腸造口之照護
  • 索引
  • 全螢幕
腸造口之照護
長度: 04:44, 瀏覽: 27712, 最近修訂: 2023-06-27

【本篇學習重點】 
1.執行腸造口貼袋需觀察周圍皮膚狀況。
2.腸造口袋中糞便1/3-1/2滿,需排空及清潔造口袋。
3.清潔腸造口袋時需注意因碰觸摩擦造口而出血的狀況。

 

一、為什麼需要腸造口?

腸造口也可以稱為人工肛門,顧名思義就是替腸子造一個口來代替肛門,讓大便透過腸造口排出體外。因結腸直腸癌、潰瘍性腸炎或克隆氏症之腸道發炎疾病、大便失禁、腸道先天性異常、腸阻塞或腸道嚴重創傷等疾病,以手術方式將某一段腸子置於腹部表面,取代肛門排便功能。

 

二、造口袋更換的準備用物:

造口剪刀、皮膚保護噴劑、造口粉、塑膠袋、棉花棒、造口量表、手套、奇異筆、濕紙巾(不含酒精、乳霜成份)、造口底座及造口袋(如圖一)。
 63c1d22b5505b2a93864948303c923e8.png 
    圖一 用物  

 

三、步驟:

  1. 更換造口底座口訣:備、移、清、量、貼。
    1. 備:備妥用物要齊全,更換時機在飯前。
    2. 移:移除底座需輕柔,一手輕按一手撕。
    3. 清:清潔觀察加保護,灑粉噴膜不可少。
    4. 量:量測大小需適中,0.2公分剛剛好。
    5. 貼:貼上底座扣便袋,休息片刻再活動。
  2. 更換造口袋步驟:
    1. 備妥用物,更換時機為空腹或飯前一小時以上為佳,不要在吃飯後及吃刺激排便藥物後馬上更換造口袋或底座,以避免更換過程大便不斷排出。
    2. 造口側邊皮膚黏貼塑膠袋以接收取下造口袋後流出的大便(如圖二);一手按壓皮膚,一手輕柔移除舊的造口底座(如圖三)。
      6205110d81734bbbd02ae57c002be73d.png
      圖二 黏貼塑膠袋                                  圖三 移除舊的造口底座
       
    3. 以濕紙巾清潔腸造口周圍皮膚(如圖四),保持皮膚乾燥,並觀察造口血循(如圖五)。 
      c051739b46901a25e95c9b327a298ea0.png
      圖四 清潔腸造口周圍皮膚                     圖五 正常造口血循
       
    4. 於腸造口周圍皮膚,灑上造口粉(如圖六),再噴皮膚保護噴劑,以保護皮膚(如圖七)。
      5c748462a9cddcaf25b701626994cc0d.png
      圖六 灑上造口粉                                   圖七 噴皮膚保護噴劑                                             
    5. 造口袋底座剪裁:
      • 以腸造口量表測量腸造口徑大小(如圖八),並將口徑大小畫到造口底座上(如圖九)。
      • 依測量的腸造口徑大小剪裁腸造口底座,剪裁線與腸造口周圍距離0.2~0.3公分。
        108a02fa85400896168c5da69a5e7258.png
        圖八 測量腸造口徑大小                    圖九 依口徑大小畫到造口底座
    6.  以腸造口為中點,將底座套入腸造口並黏貼於皮膚上(若為雙片造口袋,需再扣上造口袋),用手壓住底座上方約15分鐘,增加底座黏著性,較不易脫落,用手輕拉確定是否扣緊(如圖十、十一)。
      3202590f899ff24b238b5613dc97a68f.png
      圖十 壓緊底座                                     圖十一 測試緊密度
 
四、照護原則:
  1. 腸造口的照護:
    1. 正常造口血循為暗紅或粉紅色潮濕狀,異常為紫、白、黑色。
    2. 移除原有造口底座後,應觀察造口周圍皮膚是否有發紅、破皮異常狀況。
    3. 腸造口黏膜充滿微血管,因此在擦拭及更換底座過程中可能有少量出血,勿慌張,可以使用棉花棒或濕紙巾輕微加壓止血。
    4. 當腸造口袋之糞便約1/3-1/2滿時,應排空袋內糞便並清潔造口袋。
    5. 迴腸造口約3~4天更換腸造口底座,結腸造口需5~7天更換腸造口底座,如有滲漏或底座浸潤(發白)超過2/3時應立即更換。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若已經每日執行造口灌洗,可免用腸造口袋,使用紗布覆蓋即可。(延伸閱讀:結腸造口灌洗)
    6. 造口周圍皮膚發紅或輕微破皮:可使用造口粉及保護噴膜來保護周圍皮膚,此步驟最多重覆三次;此時底座改為每三天更換一次。
    7.  返家後若造口周圍皮膚紅腫潰瘍、造口底座常滲漏、造口凹陷、剝離、持續出血、回縮、脫出等,應返回傷造口護理門診評估與處理。
  2. 日常生活提醒:
    1. 飲食:以均衡飲食、少量多餐為原則,依大便性狀做部分修正。
    2. 腹瀉:排出多量水便,容易脫水(口乾、少尿),常發生在迴腸造口。需記錄造口量及尿量,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運動飲料、肉湯),用餐前後避免喝大量液體。
    3. 便祕:造口排出硬狀顆粒便,宜多活動,並增加蔬果類及水分攝取。
    4. 脹氣或氣味太重:減少吃乳製品及產氣食物(如:豆類、地瓜、洋蔥、大蒜、花椰菜),多活動,促進排氣。室內可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異味。
    5. 運動與旅遊:可做普通運動(如:散步、爬山、游泳),避免做劇烈及增加腹壓的活動(如:提重物或舉啞鈴),外出可準備造口用物輕巧包。
    6. 性生活:傷口癒合及體力恢復即可開始,先排空便袋,採下方體位姿勢。
    7. 衣著及沐浴:依自己喜好搭配,可選擇有鬆緊帶的褲子或裙裝,穿脫較方便;沐浴時採淋浴,可用腸造口袋覆蓋或暫時移除腸造口袋,沐浴後再將腸造口周圍擦拭乾淨即可。

 

參考資料

  1. 楊逸文(2020).腸造口.臨床醫學月刊,85(3),131-134。 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003_85(3).0024
  2. Berti-Hearn, L., & Elliott, B. (2019). Ileostomy Care: A Guide for Home Care Clinicians. Home Healthcare Now, 37(3), 136–144.     https://doi.org/10.1097/NHH.0000000000000776
  3. Golpazir-Sorkheh, A., Ghaderi, T., Mahmoudi, S., Moradi, K., & Jalali, A. (2022). Family-centered interven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lients with ostomy. Nurs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2, 9426560.   https://doi.org/10.1155/2022/9426560 
  4. Millard, R., Cooper, D., & Boyle, M. J. (2020). Improving self-care outcomes in ostomy patients via education and standardized discharge criteria. Home Healthcare Now, 38(1), 16–23.    https://doi.org/10.1097/NHH.0000000000000816
  5. Taneja, C., Netsch, D., Rolstad, B. S., Inglese, G., Eaves, D., & Oster, G. (2019). Risk and economic burden of peristomal skin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ostomy surgery. Journal of Wound, Ostomy, and Continence Nursing, 46(2), 143–149.  https://doi.org/10.1097/WON.0000000000000509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牛刀小試一下
    請您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請您填答護理指導的滿意度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
    位置
    英文名稱
    Care of Colostomy
    分類
    自我照護/居家照護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