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要做肢體活動?
加護中心的病人因疾病因素,需較長時間臥床或無法活動,容易發生肌肉萎縮、關節攣縮變形、血液循環不良等問題,可藉由護理師與家屬的協助,早期介入物理治療復健,來維持各關節與軟組織的活動度、促進血液循環、提供感覺刺激及增加活動的耐力及持久力,並且經由病人及家屬的肢體接觸,使病人能感受來自家屬的温暖和支持。
二、那些病人需要協助肢體活動?
意識不清且臥床、臥床而肢體乏力、肢體活動障礙、使用鎮靜藥物等病人。
三、如何協助病人做肢體活動呢?
分為上肢(手指、手腕、肘、肩)及下肢(膝、髖、踝、足)共8個關節部份。每一個關節每回可活動10至20次,每天執行1至2回。
- 手指:
- 屈曲及伸展:將手指彎曲成握拳狀,再向手背伸展。
- 外展及內收:展開病人的五指,再併攏五指。
- 手腕:
- 屈曲及伸展:一手支托病人手臂,另一手將病人手腕向前臂方向彎曲再伸直,往另一方向上下伸展,再往左右方向彎曲伸展(圖一、圖二)。
圖一 手腕伸展。

圖二 手腕屈曲。
- 旋轉:將手部上、下、左、右方向進行旋轉運動(圖三)。

圖三 手腕旋轉。
- 肘部:
- 屈曲及伸展:肘部彎曲及伸直活動(圖四)。

圖四 肘部屈曲及伸展。
- 內外旋轉:將前臂內外旋轉。
- 肩部:
- 水平外展及內收:將病人手臂由身體側面,水平往外展90度,再到身體側面,接著抬高病人手臂越過前胸內收90度(圖五、圖六)。

圖五 肩部水平內收。

圖六 肩部水平外展。
- 向前屈曲及伸展:將病人手臂向前向上舉至耳朵旁邊,再放下回位(圖七、圖八)。

圖七 肩部伸展。

圖八 肩部屈曲。
- 旋轉:一手支托病人肘部,另一手在病人上臂下做上至枕頭下至床面旋轉。
- 膝部:
- 屈曲及伸展:支托病人小腿,將膝蓋彎曲碰身體後,再伸直伸展(圖九)。

圖九 膝及髖關節屈曲。
- 旋轉:膝彎曲,向內外側旋轉。
- 髖部:
- 屈曲及外展:支托病人小腿,將大腿向上屈曲抬高,再外展與身體成45度(圖九、圖十)。

圖九 膝及髖關節屈曲。

圖十 髖關節外展。
- 旋轉:將大腿彎曲,向內外側旋轉。
- 踝部:
- 腳底背屈:握住病人腳跟,施力於足底,使病人腳板向上彎曲(圖十一)。

圖十一 足背屈曲。
- 腳底屈曲:握住病人腳跟,施力於足背,使病人腳板向下踏(圖十二)。

圖十二 足背伸展。
- 外翻:固定病人足踝,轉動腳,使脚掌朝外(圖十三)。

圖十三 足背節屈曲。
- 內翻:固定病人足踝,轉動腳,使脚掌朝內(圖十四)。

圖十四 足背伸展。
- 足部:將病人五個腳趾頭執行彎曲、伸展運動。
四、肢體活動該注意什麼?
- 做運動之前,向病人說明做運動的目的及重要性,使病人願意配合。
- 所有動作須要緩慢溫和,並觀察病人反應,避免疼痛。若疼痛無法忍受則暫停執行,按進步情形隨時調整。
- 操作者須支托病人兩端的關節處,從身體遠端指(趾)關節開始至近端關節進行,以關節為單位,做完一個關節,再做下一個關節。若有打針、傷口或手術的關節,則略過。
- 肌肉痙攣或阻力存在時不宜強迫執行,可先行熱敷或待肌肉放鬆時再緩慢進行。
- 病人運動部位盡量靠近自己的身體,以免耗力。
- 對於能稍微自行活動的病人,鼓勵其進行自主運動。
參考資料
- 黃詩雯、陳春香、湯婉(2016).一位瓣膜置換術後病人成功脫離呼吸器之重症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6(3),106-115。
- Kayambu, G., Boots, R., & Paratz, J. (2015). Early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with sepsis syndromes: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41(5), 865-874. doi:10.1007/s00134-015-3763-8
- Parry, S.M., Huang, M., & Needham, D.M., (2017). Evaluating physical functioning in critical care: consider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Critical care, 21(1), 249-259. doi:10.1186/s13054 -017-1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