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1. 肌肉無力的症狀大部分會先從下肢開始出現。
  2. 治療以類固醇為主,偶合併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
  3. 應遵照醫囑,配合服藥並定期回診,按時就醫。

 

一、什麼是皮肌炎?

是指肌肉及皮膚產生發炎現象,進而導致組織損傷,其臨床表現主要是隨著時間變化慢慢出現肌肉無力,其中肌肉無力、肌痛及手指關節處有皮疹為特點。好發年齡在青春期前及四十歲左右,在年輕成人女性比男性多,四十歲以後才發病的病人中,一百個人大概會有十個人合併惡性腫瘤。

 

二、有哪些症狀?

  1. 最初是皮膚肌肉同時侵犯,首先皮膚上會出現紅疹,幾個星期後會開始出現肌肉無力,但不會只出現肌肉無力症狀。
  2. 臉上、鼻子及臉頰會有紅疹,紫紅斑主要出現在眼瞼、指甲周圍的皮膚、指節、手肘膝蓋的側面及上胸部,且可能會有發癢的情形。
  3. 皮膚從發紅轉變為棕色,皮膚會變厚,造成硬皮的外觀。
  4. 肌肉無力通常由下肢開始,早期有蹲下爬不起來、爬樓梯困難,不能自己從椅子站起,舉起重物有困難等症狀,晚期則會出現無力抬頭、無法站立,甚至吞嚥困難及呼吸困難等。
  5. 常見胃腸道侵犯,包括:吞嚥困難、腹痛等症狀。
  6. 全身症狀少見,偶有發燒及倦怠感,可能會有明顯的關節痛,但不會有關節變形或腎衰竭。

當出現上述症狀時並不一定是罹患皮肌炎,請至過敏免疫風濕科就醫,由醫師判斷。

 

三、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1. 主要的治療以皮質類固醇為主,有抗發炎及抑制免疫的作用。
  2. 症狀嚴重的肌肉發炎,或類固醇無效的病人,除了服用類固醇外會合併使用免疫抑制劑,兩者合併使用效果較單純使用類固醇好。
  3. 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無效的病人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Rituximab)、免疫球蛋白或口服免疫調節劑。
  4. 當病人病情嚴重對上述治療方法無效時,則考慮使用放射線治療。

 

四、照護原則:

  1. 急性期之發炎現象,易造成肢體無力及行走困難,須注意活動安全,預防跌倒,必要時可使用柺杖或輪椅輔助,並盡早就醫求治。
  2. 如食道肌肉受影響,發生吞嚥困難時,進食時最好坐起並注意不要被嗆到。
  3. 在皮膚出現紅疹時,應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避免日曬並擦防曬油。
  4. 肌肉的復健與訓練應避免過度用力,可由其他人幫病人做關節及肌肉的被動運動,避免病人自我過度做肌肉收縮運動造成肌肉發炎。
  5. 配合醫囑,按時服藥,定時返診。

 

參考資料

  1. 吳紋綺、廖顯宗(2019).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診斷及治療.臨床醫學月刊,83(3),174-183。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1903_83(3).0030
  2. Cobos, G., Femia, A., & Vleugels, R. (2020). Dermatomyositis: An Updat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21(3), 339-353. https://doi.org/10.1007/s40257-020-00502-6
  3. Lewis, M., Chung, L., & Fiorentino, D. (2022). Dermatomyositi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Overlap Disorders In Dermatology & Rheumatology, 53-91.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18446-3_4
  4. Silva, D. M. D., Patel, B., & Werth, V. P. (2018). Dermatomyositis: a diagnostic dilem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79(2), 371-373. https://doi.org/10.1016/j.jaad.2017.12.074
  5. Thompson, C., Piguet, V., & Choy, E. (2018). The pathogenesis of dermatomyositis.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79(6), 1256-1262. https://doi.org/10.1111/bjd.15607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牛刀小試一下
    請您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請您填答護理指導的滿意度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
    位置
    英文名稱
    Care of dematomyositis
    分類
    疾病照護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