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癲癇症是由於腦部神經細胞異常放電而引起的臨床症狀。
- 病人身上應隨身攜帶癲癇日誌,詳細記錄癲癇發作的型態、次數,以及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服用方法等。
- 若發作頻繁且連續發作半小時以上;應於兩次發作之間病人意識未能完全恢復時,應立即至急診就醫。
- 病人勿因發作控制良好而自行調整藥物,應按時按量服藥,以維持血中藥物之治療濃度。
一、什麼是癲癇症?
癲癇症(抽搐、羊癲瘋)是由於腦部神經細胞異常放電而引起的臨床症狀,真正的病因不明,可能的致病因素有遺傳、生產時腦部損傷、缺氧、腦部發炎、頭部外傷、腦腫瘤及血管異常等,當腦部受到干擾而發生反覆性癲癇發作時則稱為癲癇症。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 有些病人發作前會有先兆,如:視覺區會看到閃光,嗅覺區可能覺得聞到奇怪的味道,聽覺區會聽到音樂聲等。
- 全身性發作:通常會意識喪失、肌肉痙攣、抽搐、呼吸停止、嘴唇及皮膚發紺(發黑),可能會跌倒、大小便失禁等現象、極少數會咬到自己舌頭或嘴唇。另有失神發作會發生短暫數秒意識不清、眼神呆滯;失張力發作則是意識突然喪失同時肢體力量喪失。
- 局部性發作:通常意識清楚,發作症狀與腦部特定區域有關,有些部分病人會接續產生全身性發作。
如您有上述症狀,不一定是癲癇症,請至神經內科門診進一步診治。
三、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 藥物治療:大部分病人在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後,病情都可被控制住。
- 手術治療:對於藥物控制效果不佳的病人,經醫師檢查評估後會提供適合的手術方式建議,可選擇將異常放電之病灶局部切除手術或裝置迷走神經刺激器控或腦皮質刺激器等抑制癲癇發作。
- 飲食治療:針對部分頑固性癲癇之兒童,經醫師評估後,可在營養師協助調配之下採取生酮飲食治療。
四、照護原則:
- 病人身上應隨身攜帶癲癇日誌,詳細記錄癲癇發作的型態、次數,以及服用藥物的名稱、劑量、服用方法等。
- 癲癇病人日常生活應保持規律,勿熬夜或過度疲勞,避免情緒激動、緊張或感冒等誘發因素,禁止酗酒或服用刺激提神的藥物或飲料,如香煙、檳榔、咖啡、茶等,且勿從事若癲癇發作時會有危險性的工作,如:開車,若游泳則需有人在旁陪伴。
- 癲癇用藥注意事項:
- 病人或主要照顧者應瞭解醫師開立的每一種抗癲癇藥物的藥名、用法、用量及副作用、禁忌症等。
- 勿因發作控制良好而自行調整藥物,仍應按時按量服藥,以維持血中藥物之治療濃度。
- 若出現藥物之副作用,應迅速就醫診治,讓醫師評估及決定是否調整藥物;癲癇藥物調整期間,容易引起大型或連續性發作,更應該注意日常生活之保護,且應記錄於癲癇日誌中以便告知醫師。
- 若有其他病況,如:感冒、懷孕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服用癲癇藥物之狀況,且仍應與自己的癲癇主治醫師聯繫,以瞭解藥物之影響。
- 癲癇發作時處理方法:
- 發作前如有預兆,須馬上找一安全地方或回床上躺下來,保護身體以防發作時意外受傷。
- 解開病人頸部及腰部衣物,維持側臥姿勢。
- 若擔心大發作會咬傷舌頭,可在一開始牙關尚未緊咬前,先放置壓舌版或將手帕拉成長條形放入病人口中;若已經牙關緊咬,就不可硬將病人嘴巴敲開以免弄傷病人或自己。
- 勿讓發作中之病人獨處,應移去附近危險物品,以柔軟床單衣物保護,避免二次傷害。
- 若發作頻繁且連續發作半小時以上;應於兩次發作之間病人意識未能完全恢復時,應立即至急診就醫。
- 發作後必須仔細觀察,並且讓病人得以充分休息。
參考資料
- Bank, A. M., & Bazil, C. W. ( 2019).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epilepsy and seizures, Seminars in Neurology, 39, 73–81. https://doi.org/10.1055/s-0038-1677008
- Higgins, A., Downes, C., Varley, J., Doherty, C. P., Begley, C., & Elliott, N. (2019). Supporting and empowering people with epilepsy: contribution of the epilepsy specialist nurses (SENsE study), Seizure, 71, 42–49. https://doi.org/10.1016/j.seizure.2019.06.008
- Thijs, R. D., Surges, R., O’Brien, T. J., & Sander, J. W. (2019). Epilepsy in adults. The Lancet, 393, 689-70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