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感染性腹瀉?
感染性腹瀉因食用不熟或未適當冷藏、料理之食物、蛋奶製品,或飲用不潔水、飲料或冰點,或手指不潔沾染食物,而造成胃黏膜和腸黏膜發炎進而導致腹瀉。病原分為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或原蟲。常突然發病,急性發作。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 發熱:體溫在38.5℃左右,症狀嚴重時可高熱40℃,畏寒。
- 腹痛:多表現在肚臍周圍或左下腹部,一般為陣發性絞痛。
- 嘔吐、腹瀉:大便每日3次以上,糞便的性狀異常,呈稀便、水樣便,亦可為粘液便、膿血便,伴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病情嚴重者,大量流失水分引起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甚至休克;症狀約在2~4天後停止,也可能持續更長的時間。
- 全身無力:由於脫水,全身血液濃縮循環不良,或由於病原導致全身中毒症狀。
- 下墜感:裏急後重,即大便排不乾淨,總想蹲廁所的感覺。
有以上症狀者並不一定是感染性腹瀉,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
感染科門診就醫。
三、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 感染初期幾個小時內,不要用止瀉藥:腹瀉可將毒性刺激物質排除。
- 支持性療法:補充水份、營養及電解質。
- 不可吃任何食物及水;讓腸胃道休息,需視病人情況調整,避免過久。
- 胃部症狀消退數小時後,可開始少量進食粥類等易消化的食物,補充營養;避免茶、咖啡、柳橙汁等酸性飲料。
四、照護原則:
- 防止「病從口入」,注意飲食、飲水衛生,勿飲用地下水。食物生食、熟食應分開處理;海鮮、肉類、蔬菜應確實洗淨,並烹煮熟後再食用。
- 吃剩的食物應適時儲存在冰箱中,且儲存的時間勿過久,食用前要加熱。
- 養成個人衛生習慣,如廁、用餐、烹調食物前後應確實正確洗手。
- 若發生發燒、腹瀉、嘔吐等情形,應立即至感染科門診就醫,以便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和處理。
- 在特殊季節對老人和孩子可採取預防性服藥等措施,有條件的可進行預防接種,如輪狀病毒疫苗可有效預防輪狀病毒性腹瀉。
- 慢性疾病或免疫不全病患為感染性腹瀉高風險群,更應注意接觸環境與攝取食物,注意環境清潔、洗手與避免生食。
參考資料
- 蔡孟岑、呂俊毅、李馨芬、洪美娟、陳安琪、王振泰、盛望徽(2021).新生兒中重度病房輪狀病毒群聚事件之處理經驗.感染控制雜誌,31(2),49-60。https://doi.org/10.6526/ICJ.202104_31(2).0001
- Chu, C. H., Chen, W. C., Su, F. T., Wu, F. T., Wei, H. L., & Lin. I. P. (2019). First diarrhea outbreak of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 infection in Taiwan, 2017. Epidemiology Bulletin, 35(9),50-50. https://doi.org/10.6525/TEB.201905_35(9).0001
- Mbakaya, B. C., Kalembo, F. W., & Zgambo, M. (2019).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diarrhea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in sub-Sahara Africa: A systematic review. Malawi Medical Journal, 31(1), 86-94. https://doi.org/10.4314/mmj.v31i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