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1. 了解寶寶溢奶或吐奶原因及症狀。
  2. 選擇孔洞適中之奶嘴,餵食間及餵食後需協助排氣。
  3. 若寶寶發生咳嗽或呼吸困難的情形,需先暫停餵食,若未改善盡速就醫治療。
 
一、為什麼需要避免或減少寶寶溢奶或吐奶?
  1. 由於連接寶寶的胃與食道間之賁門括約肌尚未發育成熟,加上大多進食流質或軟質食物,所以容易產生食物逆流。40%以上的寶寶會在八週大之前就開始出現此現象,常見於吃完奶後、打嗝、咳嗽、哭鬧或扭動身體時,因為這些行為都會使腹腔壓力上升,而將胃中的奶水擠壓出來。
  2. 溢奶是當寶寶熟睡或打嗝時,少量奶水不自主地流出口腔之外;吐奶則是喝下的奶水,快速且大量由嘴巴噴出或嘔出。
  3. 寶寶溢奶、吐奶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只是輕微的溢、吐奶,並不需要採取特別的治療,隨著寶寶成長到12-18個月後,賁門括約肌發展將逐漸成熟,嘔吐情況會逐漸減少。若嚴重且持續的溢、吐奶,可能造成寶寶出現體重減輕、電解質不平衡等情形。
 
二、準備用物:
  1. 選擇孔洞適中之奶嘴,流速為一秒一滴,(奶嘴孔洞太小不但吸吮費力且容易吸入空氣; 太大則奶水易淹滿咽喉,而嗆入呼吸道)。
  2. 6個月以後可以於寶寶牛奶中加入米粉或麥粉,增加黏稠度,以減少溢吐奶之機率。
 
三、步驟:
  1. 斜拿奶瓶,使奶水充滿奶嘴,避免因吸入空氣容易吐奶或脹氣。
  2. 餵食間及餵食後,應以手指合成杯狀,由下往上輕拍背部,幫助排氣。
  3. 餵食完勿馬上平躺,可將寶寶床頭抬高30度,或給予右側臥,以減少胃中奶流出。
  4. 餵奶後若寶寶發生咳嗽或呼吸困難的情形,需先讓寶寶側躺、維持上半身抬高,避免引發嗆吐奶,並盡速就醫治療。
  5. 餵食後30分鐘內勿與寶寶玩耍,或任意搖動他。
 
四、照護原則:
  1. 在餵奶過程中,當察覺寶寶有呼吸暫停、呼吸急促或膚色改變時,需暫停餵食,以維持呼吸順暢為先。
  2. 經常吐奶的寶寶,其嘴角、下巴及頸部的皮膚易發紅、破皮,應保持這些部位的清潔及乾燥,勤加更換圍兜,亦可塗抹凡士林或醫師開立的藥膏,保護皮膚。
  3. 若寶寶因牛奶過敏造成溢、吐奶,應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是否更換水解蛋白奶品。
  4. 吸二手菸會導致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造成溢、吐奶,應避免讓寶寶吸到二手菸。
  5. 若出現噴射性吐奶、嘔吐物含有綠色膽汁、血絲,或每個月寶寶的體重無法增加0.5-1公斤時,必須至醫院檢查,以確定病因並進行治療。
  6. 諮詢醫療人員,是否能運用口腔餵食介入措施,增強寶寶口腔吸吮能力,進而改善餵食時嘔吐、逆流或嗆咳等問題。
 
參考資料
  1. Gonzalez Ayerbe, J. I., Hauser, B., Salvatore, S., & Vandenplas, Y. (2019).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from guidelines to clinical practice.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 Nutrition, 22(2), 107–121. https://doi.org/10.5223/pghn.2019.22.2.107
  2. Kolimarala, V., Beattie, R. M., & Batra, A. (2019).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in infancy.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29(9), 377-383. https://doi.org/10.1016/j.paed.2019.06.002
  3. Rogers, I. M. (2019). Milk vomiting or regurgitation in the first 3 months of life: 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54(11), 2461-2463. https://doi.org/10.1016/j.jpedsurg.2019.05.011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牛刀小試一下。
    請您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請您填答護理指導的滿意度
    請登入後才可以評分
    位置
    英文名稱
    Care of Baby with Regurgitation and Vomiting
    分類
    自我照護/居家照護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