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皮膚及眼白變黃的現象。
- 大多數為生理性黃疸,不需治療,約1-2星期後會褪去。
-
須持續觀察寶寶膚色,活力及進食量變化以及大小便情形。
一、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紅血球的數量比成人多2-3倍,又因為肝臟還沒有發育成熟,當紅血球被破壞所產生的「未結合膽紅素」沒有辦法經由肝臟代謝及大小便排出體外時,就會累積在體內,造成皮膚、眼白變黃,就稱為「新生兒黃疸」,分為以下三類:
- 生理性黃疸:
通常發生在出生後2-3天,發生率為大約每100個新生兒中,會有60個會發生的生理性現象,通常不需要任何治療,大約1-2星期後會逐漸褪去。
- 母乳性黃疸:
- 第一種是進食情形不佳所引起,通常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一週,因奶水進食量不足,大小便排泄次數減少,使得原本需排出的膽紅素,囤積在體內,所引起的黃疸現象。
- 第二種是母乳成份所造成的黃疸,導因尙不確定。母乳性黃疸可能會持續至2-3個月,極少引起嚴重的病情,不需因此而停止哺餵母乳,如果持續沒有改善,應做進一步檢查或與醫師討論適合的哺餵方式。建議您可以至健兒門診就醫與醫師討論。
- 病理性黃疸:
通常是指出生後第一天就出現的黃疸、膽紅素值急速上升或數值過高、持續時間超過二星期或早產兒超過三星期,發生原因多與疾病有關,包括母嬰ABO或RH血型不合、生產過程造成產傷(如:頭血腫、鎖骨骨折)、新生兒有先天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症)、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炎或是泌尿道感染等,需住院檢查及治療。
若有上述症狀,不一定是病理性黃疸,建議您可以至健兒門診就醫。
二、新生兒黃疸有哪些症狀?
新生兒眼白及皮膚變黃、小便次數減少(每日小便次數少於6-8次、尿液呈深褐色)、食慾明顯下降(吸吮母乳的時間愈來愈短、餵奶間距拉長、每餐奶量越喝越少)、昏昏欲睡難叫醒、活動量減少等。
三、新生兒黃疸要怎麼治療?
照光治療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治療,依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照光標準依新生兒出生週數、出生天數及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而有所不同;採用波長430nm-490nm的藍色照光燈進行照光,照光過程會將新生兒身體暴露,並戴上遮光眼罩及包裹尿布以保護眼睛及生殖器;若經照光治療無顯著成效或已經造成神經傷害者,則須立即進行換血治療。
四、我該怎麼照顧新生兒黃疸的寶寶:
-
觀察新生兒的體重變化、精神活動力、進食量、大小便情形(包含頻率、顏色與量),確認新生兒有吃飽,若有上述新生兒黃疸常見的症狀,應儘速至
健兒門診就醫。
-
觀察新生兒膚色變化,本院出生之新生兒可使用嬰兒室提供之黃疸辨識卡輔助觀察,在太陽光或白色日光燈下,以手指按壓額頭部位之皮膚,對照色卡進行初步評估。
-
如果只有臉部皮膚泛黃,請多加觀察,但當皮膚泛黃的範圍向下延伸至肚臍以下四肢,或是發現皮膚變黃迅速,例如一天之內黃疸由臉延伸至胸部、腹部時,應立即至
健兒門診就醫詳查。
-
不要自行餵食新生兒退胎水或八寶粉等藥物,因為會加重症狀,無法改善黃疸,甚至會影響食慾,危害新生兒的健康。
- 有蠶豆症的新生兒,如果接觸樟腦丸、紫藥水或某些藥物(如磺胺類藥物),會引起急性溶血(血球破裂),產生嚴重的黃疸現象,故當您的新生兒尚未確診是否有罹患蠶豆症時(或已經確診罹患蠶豆症者),請勿接觸上述物品,若需服用藥物時,務必與醫師討論後方可使用。
參考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