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沙門氏桿菌?
廣佈於日常生活環境中,為常見引起傷寒熱、腸胃道發炎的細菌,好發於夏、秋兩季。
二、傳染途徑:
經由糞口傳染,主要是由於飲食或衛生習慣不良或接觸受汙染的嘔吐物、排泄物後,手上有帶菌不慎攝入,又或吃到遭污染的牛奶、蛋、肉類、海鮮等或盛裝食物的器皿被污染而導致。
三、症狀:
在感染後約6-72小時會有噁心、嘔吐及下痢,伴隨發燒及腹部絞痛等症狀,通常發燒72小時內會好轉,腹瀉3-7天內會變好。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狀通常較嚴重,有時甚至會出現壞死性腸炎、腸阻塞或菌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有以上症狀者不一定是沙門氏桿菌感染,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
感染科門診就醫。
四、治療:
感染急性期時,腸胃炎的治療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為主,一般不需要給予抗生素治療。不過一些特殊病人,例如:新生兒(小於三個月大)、大於五十歲以上的長者、器官移植患者、血液腫瘤患者、HIV感染者、有人造植入物(人工血管、心瓣膜、人工關節等)的病人、以及鐮刀型貧血患者,若出現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則應接受抗生素治療,以避免發生移轉性的感染。
五、居家自我保健原則:
- 世界衛生組織WHO食品安全五要訣:
- 保持食品清潔。
- 生食熟食要分開。
- 食物要完全煮熟(尤其是雞蛋與家禽肉類)。
- 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溫度。
- 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
- 一般防治措施:
- 烹調食物前或餐前、便後應確實洗手,小心處理食物。
- 食物應以保鮮膜包裹後置入冰箱,再次食用前應加熱煮熟。
- 沙拉及冷盤之保存應特別謹慎。
- 被蒼蠅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
- 牛奶和奶製品應滅菌後再食用。
- 水塔應經常清洗及消毒,旅行或野營時,用水應煮沸消毒。
- 水泥砌磚水塔若已生苔,請儘可能更換成不銹鋼製品,以維護飲水衛生安全。
- 確實撲滅並阻隔蒼蠅等病媒,垃圾應加蓋並定時清除。
- 如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徵,應儘速就醫,並避免處理食物,以防傳播他人。
- 家中若有成員罹患沙門氏桿菌腸胃炎,應住院隔離治療,返家後即使已經完全無症狀,因為細菌仍可能在大便中存在1~3個月不等,仍需注意排泄物處理,糞便、嘔吐物應以漂白水浸泡20分鐘後再丟棄或由馬桶沖至下水道,避免細菌傳播。
參考資料
- 江大雄、邱子宜、薛惠文、楊舒涵(2020)‧2018年新北市某飯店員工集體發生沙門氏菌食品中毒事件‧疫情報導,36(9),131-137M。 http://doi.org/10.6524/EB.202005_36(9).0001
- 許博睿、蔡坤洲、林育莊、江佳親、張宏名、周安威、林雅葳(2021)‧台北某醫學中心之三帶頭芽孢菌素耐藥性非傷寒沙門氏桿菌分析,台灣醫檢雜誌,36(1),5-10。.
- Tack, D. M., Marder, E. P., Griffin, P. M., Cieslak, P. R., Dunn, J., Hurd, S., Scallan, E., Lathrop, S., Muse, A., Ryan, P., Smith, K., Tobin-D'Angelo, M., Vugia, D. J., Holt, K. G., Wolpert, B. J., Tauxe, R., & Geissler, A. L. (2019). Preliminary Incidence and Trends of Infections with Pathogens Transmitted Commonly Through Food - Foodborne Diseases Active Surveillance Network, 10 U.S. Sites, 2015-2018. MMW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68(16), 369–373. https://doi.org/10.15585/mmwr.mm6816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