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天皰瘡?
是一種皮膚黏膜自體免疫水皰性疾病,為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皰性疾病,多表現於皮膚的水皰及傷口疼痛,治療後留有色素沉著,不留疤。好發於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每年每百萬人約0.5~3.2人的發生率。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 尋常型天皰瘡:早期病灶為清澈小水皰,突然出現於外觀正常皮膚,約1cm,因水皰頂端甚薄,故極易破裂,而導致病人求診時多呈非出血性淺糜爛。典型病人口腔黏膜最早波及,其次侵犯頭皮、鼠蹊及摩擦部位,女性病人外陰及陰道亦可能被侵犯,若未妥善治療,晚期可波及至全身。
- 增殖型天皰瘡:水皰好發於摩擦部位,如腹股溝、手肘,以及面部及頭皮。臨床除了水皰外、糜爛處呈乳頭狀增殖,因滲出液及皮膚上厚痂產生,易有惡臭。
- 落葉型天皰瘡:水皰不易發現,但脫屑結痂性糜爛的病兆周圍繞著紅斑。早期病灶好發於皮脂腺旺盛部位,如頭皮、面部、軀幹上半身等處,外觀類似嚴重之脂漏性溼疹。因臨床早期呈現水皰外,另有大片葉狀脫屑,故有落葉天皰瘡之名。嚴重者可呈現剝落性紅皮症。日光或高溫可導致惡化。與尋常天皰瘡不同者為即使病灶波及全身,黏膜甚少被侵犯。
- 紅斑型天皰瘡:臨床呈現脫屑及痂皮病灶,好發於面頰及皮脂旺盛區域。本病可持續穩定多年或演變為廣泛型落葉天皰瘡。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就是天皰瘡,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皮膚科門診就醫。
三、如何確定診斷?
- 突然發生於中年人的水皰。
- 水皰出現在外觀正常的皮膚,通常黏膜也有病灶。
- 水皰開始是澄清的,然後形成膿皰,易破,形成鮮紅瀰漫面。
- Nikolsky氏現象:按壓正常皮膚,沿水平適當加壓,因表皮層並非緊密結合,容易剝離而裂開,露出鮮紅色糜爛,有時會流出清澄的分泌物。
- Tzank smear:是臨床常見之診斷法,即自水皰底部以刀片輕刮,採取標本置於玻片後,以吉姆薩染色法,可見鬆解細胞。
- 實驗室檢查:可見白血球增高、嗜酸性白血球增高、血清蛋白降低、電解質不平衡、貧血、紅血球沉降率加速等非特異性現象。
- 皮膚切片免疫螢光檢查:皮膚切片必須是發生於24小時內的新病灶,此方法可分辨本症與其他水皰症。
四、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 口服皮質類固醇:為控制天皰瘡的首選藥物,劑量多寡依病情嚴重而定,通常起始為高劑量,而後慢慢減量。
- 免疫抑制劑:近年來常用的藥物,須預防各種合併症發生,如伺機性感染。
- 生物製劑:對於類固醇治療反應不好的病人,可考慮加入Rituximab (Mabthera, 莫須瘤)治療。
- 內服抗生素:長期之病灶容易受細菌感染,故傷口經細菌培養確定後,應立即依敏感試驗結果,給予適當之抗生素,以防止敗血症或菌血症而危及生命。
- 預防感染:病灶部位的照護可使用濕敷或局部抗生素藥膏使用,有時依醫囑使用浸泡療法預防感染;或使用適當敷料、或氧化鋅塗抹,以減輕疼痛及促進傷口早日乾燥癒合。
五、照護原則:
- 觀察口腔黏膜完整性並加強口腔護理:三餐飯後及睡前徹底清潔口腔,視情況使用漱口水或抗黴菌藥物Nystatin漱口防止感染發生。
- 按醫囑塗抹藥膏,勿自行抹成藥及避免自行弄破水皰,以防止細菌感染,觀察傷口部位、大小、滲液量及性質、味道、周圍皮膚狀況及疼痛情形。
- 採舒適臥位,維持床單清潔及平整,穿質料輕柔寬鬆的衣物,減少摩擦壓迫。
- 增加營養的攝取以促組織修復:因口腔潰瘍進食量差,且水皰滲液造成組織液的流失,普遍有營養不足問題,更不利組織修復,應少量多餐,多選擇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食物,並選擇軟質食物。
- 協助壓力的調適:病灶會發生在全身的皮膚,由於有滲液,常有難聞惡臭,除了生理方面的護理,病人及旁人常會擔心是否為傳染病,使病人更加沮喪、孤立,鼓勵家人的參與增加人際互動;鼓勵適時表達對身體心像的感受,當表達時給予適當的支持及傾聽。
- 確實遵照醫囑服藥,瞭解服用藥物名稱、劑量、服用時間、服藥目的及副作用。
- 持續於本院門診追蹤治療。
參考資料
- Buonavoglia, A., Leone, P., Dammacco, R., Di Lernia, G., Petruzzi, M., Bonamonte, D., Vacca, A., Racanelli, V., & Dammacco, F. (2019). Pemphigus and mucous membrane pemphigoid: An update from diagnosis to therapy. Autoimmunity Reviews, 18(4), 349-358. https://doi.org/10.1016/j.autrev.2019.02.005
- Harman, K. E., Brown, D., Exton, L. S., Groves, R. W., Hampton, P. J., Mohd Mustapa, M. F., Setterfield, J. F., & Yesudian, P. D. (2017). British Association of Dermatologist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mphigus vulgaris 2017.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77(5), 1170-1201. https://doi.org/10.1111/bjd.15930
- Paolino, G., Didona, D., Magliulo, G., Iannella, G., Didona, B., Mercuri, S. R., Moliterni, E., Donati, M., Ciofalo, A., Granata, G., Ranuzzi, P., Falasca, V., & Calvieri, S. (2017). 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Insight into the autoimmune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8(12), 2532. https://doi.org/10.3390/ijms1812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