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COVID-19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是第5類法定傳染病。
- COVID-19相關症狀有發燒、咳嗽、腹瀉、嗅味覺異常。
- 隱形缺氧又稱快樂缺氧,是沒有出現呼吸困難症狀的缺氧。
- 如需外出應全程配戴醫用口罩及保持1 公尺以上社交距離。
一、什麼是COVID-19?
COVID-19的病原體是一種新的冠狀病毒—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為一群有外套膜之單股正鏈RNA病毒,又可細分alpha亞科、beta亞科、gamma亞科與delta亞科,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則將其命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歸類於第5類法定傳染病。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 呼吸道症狀:感染後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四肢無力、疲倦、乾咳(咳嗽無痰或少痰)、畏寒等,其他可能的症狀有:呼吸困難,噁心、嘔吐、頭痛、腹瀉、四肢痠痛等。跟其他的呼吸道感染(常見的感冒或類流感)相比,流鼻水的症狀比較少見,且容易伴隨有腹瀉、味覺或嗅覺喪失等比較特殊的症狀。部分會有隱形缺氧情形,又稱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是沒有出現呼吸困難症狀的缺氧,為COVID-19的併發症之一,可以用脈搏血氧濃度儀偵測隱形缺氧症狀,若血氧監測值低於92%以下,可能是快樂缺氧徵兆。
- 無症狀感染:部分輕症病人可能不會發燒,並逐步產生抗體而痊癒。目前已經證實有無症狀感染者,這些人沒有出現明顯的症狀卻具有感染他人的能力,形成目前防疫上的破口,增加防疫困難。
- 中重症:少數輕症病人會逐漸轉為中重症發展,約1週後病人會開始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等症狀,如果無法控制則會轉為危重症,這時可能出現呼吸衰竭,並逐步惡化成多重器官衰竭,甚至引發休克,導致死亡的嚴重風險。
三、哪些人需要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如何計算?
- COVID-19通報個案但採檢陰性者,應執行自主健康管理,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為發病日、或與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最後一次接觸日的次日起算14天,並於第14日的24時結束。
- 曾與染疫病人接觸或疑似被傳染者隔離期滿後,應繼續執行自主健康管理7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為隔離期滿日的次日起算7天,並於第7日的24時結束。或執行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計算為與染疫個案最後一次接觸的次日起算14天,並於第14日的24時結束。
- 入、出(國)境者返台檢疫期滿後,應續執行自主健康管理7天,並於第7日的24時結束。
四、照謢原則:
- 每日早/晚各量體溫一次,詳實記錄體溫、健康狀況及活動史,並配合提供國內手機門號、回覆雙向簡訊或接受電話詢問健康情形等必要之關懷追蹤機制。
- 如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可正常生活,必須外出時,請一定嚴格遵守全程正確佩戴醫用口罩,並避免出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室內 1.5 公尺,室外 1 公尺),或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之場所。
- 禁止與他人從事聚餐、聚會、公眾集會等近距離或群聚型活動。
- 禁止前往醫院陪病;若無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相關症狀如發燒、咳嗽、腹瀉、嗅味覺異常或呼吸道症狀者,可依「開放民眾自費檢驗 COVID-19申請規定」採檢陰性後探病。
- 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延後,倘有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主動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 1922,依指示方式就醫。
- 若出現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相關症狀如發燒、咳嗽、腹瀉、嗅味覺異常或呼吸道症狀,或就醫後症狀加劇必須再度就醫,應遵守:
- 主動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 1922,依指示方式儘速就醫,前往就醫時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 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旅遊史、居住史、職業別、以及身邊是否有其他人有類似的症狀。
- 就醫後若經通報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個案,並經醫療院所安排採檢,於接獲檢查結果通知前,應留在住居所中,不可外出,獲知檢驗結果為陰性後,仍需自主健康管理至期滿。
- 有症狀時應在住居所中休養,並佩戴醫用口罩,禁止外出,與他人交談時,應佩戴醫用口罩,並應保持 1 公尺以上距離。當口罩沾到口鼻分泌物時,應立即更換並內摺丟進垃圾桶。
- 如未確實遵守各項自主健康管理規定,依「傳染病防治法」第 67 條、第 69條 、第70條規定,可裁處最高新臺幣30 萬元罰鍰。
- 其他注意事項:
- 維持手部衛生,例如用肥皂或酒精性乾洗手液洗手。
- 注意儘量不要用手直接碰觸眼睛、鼻子和嘴巴,手部接觸到呼吸道分泌物時,請用肥皂澈底洗手。
- 如需心理諮詢,可撥打24小時免付費1925安心專線。
參考資料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疾病介紹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vleOMKqwuEbIMgqaTeXG8A
- Ciotti, M., Ciccozzi, M., Terrinoni, A., Jiang, W. C., Wang, C. B., & Bernardini, S. (2020). The COVID-19 pandemic. Critical Reviews in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s, 57(6), 365-388. https://doi.org/10.1080/10408363.2020.1783198
- Daniel, J. (2020). Education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Prospects, 49(1), 91-96. https://doi.org/10.1007/s11125-020-09464-3
- Greenhalgh, T., Knight, M., Inda-Kim, M., Fulop, N. J., Leach, J., & Vindrola-Padros, C. (2021). Remote management of covid-19 using home pulse oximetry and virtual ward suppor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72, 1-7. https://doi.org/10.1136/bmj.n677
- Tobin, M. J., Laghi, F., & Jubran, A. (2020). Why COVID-19 silent hypoxemia is baffling to physicians.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2(3), 356–360. https://doi.org/10.1164/rccm.202006-2157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