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學習重點】
- 鎖骨骨折成因多由於產道擠壓所造成。
- 鎖骨骨折症狀初期比較不明顯,需經由觸診或鎖骨部位的X光檢查確立診斷。
-
鎖骨骨折大多能自行癒合,少部分寶寶才需給予患肢固定。
一、什麼是新生兒鎖骨骨折?
指的是新生兒在生產過程中,鎖骨經產道擠壓所造成的骨折,常見在鎖骨中間或外側三分之一的交界處,平均每100位新生兒就有1位發生,常發生在妊娠週數大於42週、或出生體重大於4000公克的新生兒。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鎖骨骨折症狀並不明顯,通常於出生後2-3天或數週才會被發現,甚至有40%的鎖骨骨折直到出院後仍未被發現。臨床上主要需經過觸診或鎖骨部位的X光檢查才能確立診斷,常見的症狀有:
- 碰觸寶寶骨折的鎖骨時,可以感覺到該部位有劈啪聲、摩擦音。
- 相較於鎖骨沒有骨折處的皮膚,鎖骨骨折處厚且腫脹,但常因為骨折部位變形很輕微或血腫不明顯,不容易被察覺。
- 寶寶的患側手臂可能因疼痛比較不活動,但極少會合併神經肌肉的損傷而出現患側上肢無力;如果有上肢無力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合併臂神經叢功能受損,或肩關節損傷等情形。
-
寶寶活動時偶不自主哭泣,或被觸碰時偶有哭泣或皺眉等疼痛表現。
有上述症狀不一定是新生兒鎖骨骨折,若寶寶出現上述症狀,請至兒童醫學部門診就醫。
三、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新生兒鎖骨骨折多能自行癒合,不須另外給予支架固定或特殊處理,少部分寶寶才給予固定,但為避免引起寶寶的不舒服及骨折斷端位移,包裹方式如圖一、圖二。

圖一 先將患側肩膀及手臂置於胸前。

圖二 再以平常使用的包巾包裹固定。
約1-2週骨折斷端接合後,寶寶就會開始自主地活動患側手臂;4至6週時,局部可觸摸到輕微的凸起,稱為骨痂,這是正常的癒合過程,數個月後就會自行消失。
四、照護原則:
- 抱寶寶時方式如圖三,並將患側朝外,避免患側與抱者的前胸接觸或受到擠壓。
- 宜採平躺仰臥的姿勢,不要讓寶寶趴睡或側躺向患側。
-
-
沐浴時,以握住健側手臂為原則,或請他人一同協助完成寶寶的沐浴。
-
平常需觀察寶寶患側手臂的活動力,包括手揮動狀況、比較兩手揮動的程度及抓握情形,若有異常情形請立即返診。

圖三 抱起寶寶時,雙手需支拖好寶寶的頭頸及背臀部,不要由寶寶手臂和腋下處拉起。
參考資料
-
丁玥(2021).新生兒.於丁玥總校閱,兒科護理學(四版,44-45頁).高點文化。
-
-
Xiuqing, Z., Lili, H., Shengyan, Y., Huichan, L., Xuanjie, H., & Jianfang, Z. (2020). Discuss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strategies of clavicular fracture in newborn. Medical Research, 2(2), 32-35.
https://doi.org/10.6913/MRHK.202006_2(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