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眼症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了解乾眼症是什麼?
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平時如何自我照護?
一、什麼是乾眼症?
乾眼症是指眼淚分泌不足或淚膜不穩定,由許多原因引起。病人有不舒服症狀、視力障礙,也可能造成眼球表面傷害及發炎反應。乾眼症有三種:
淚液缺乏型:淚腺有問題或是免疫系統疾病所造成。
蒸發過度型:瞼板腺功能差所造成或脂質層分泌不好。
兩者混合型。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乾眼症的症狀可能偶而發生,也可能慢性出現,長時間用眼或在溫熱環境下,症狀會更加明顯。正常的淚膜有油脂層、水層及黏蛋白層三部份,任一層成分缺乏就可能造成乾眼的症狀。常見症狀為:
眼睛不適:乾澀、刺痛、異物感、眼睛充血發紅、怕光、癢。
視力模糊:會有程度不等的視力模糊。
眼球表面病理性變化:由於結膜角膜的乾燥與保護性上皮受到破壞,角膜容易發炎與破皮,影響視力。
三、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藥物治療:依醫師指示使用乾眼症藥物治療,維持眼睛潤滑與保濕,以緩解症狀。
人工淚液:補充淚水及潤滑眼球表面。需要長期每天使用4次以上,角膜破損者,建議使用單劑量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人工淚液凝膠和藥膏:保濕效果比水性人工淚液持久,點藥後會有暫時性視力模糊,可於睡前使用,症狀嚴重病人,醫師可能會提高使用次數,在白天也使用。
依醫師指示使用抗生素藥物或類固醇眼藥水,改善眼球表面發炎症狀。
免疫抑制劑:對於免疫疾病引起的乾眼症,依醫師指示使用含有免疫抑制劑眼藥水,降低眼睛表面發炎,並改善淚液分泌不足的問題。
自體血清眼藥水:為自費項目,先抽取自己的血液分離出血清,經適當處理後製成眼藥水。
淚液油脂層分析與瞼板腺攝影檢查(LipiView):為自費項目,可協助針對乾眼不適的症狀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乾眼症脈衝光治療:自費無傷口脈衝光雷射,融化阻塞的油脂,封閉眼瞼周圍的微細血管,減低發炎反應,提升瞼板腺分泌脂質的能力。
眼瞼板擠壓:透過擠壓按摩幫助腺體疏通並恢復腺體的功能。
開刀:淚小管阻塞手術、眼瞼縫合手術。
四、照護原則:
飲食:
保持均衡飲食,每日必須適量攝取維生素A。
多吃含不飽合脂肪酸的食物,如:綠葉蔬菜、深海鮭魚、鯖魚、沙丁魚等魚肉及亞麻仁油,可增加淚膜穩定性並有抗發炎功效。
生活型態、休息與活動:
避免抽菸或二手菸。
使用電腦、手機、電視、看書時,應適度節制用眼時間,並多眨眼以促進淚水分泌及眼睛表面淚水的均勻分布。
避免乾燥環境,要增加濕度,不要讓空調、電風扇、吹風機的風直接吹向眼睛,可配戴擋風眼鏡來減少淚液蒸發。
注意眼瞼及睫毛之清潔,用熱敷可改善瞼板腺功能異常並增加淚液分泌,熱敷溫度建議應控制在40~ 45℃左右,時間至少5分鐘但不超過15分鐘。
參考資料
Makrynioti, D., Zagoriti, Z ., Koutsojannis, C ., Morgan, P. B., & Lagoumintzis, G. (2020) Ocular conditions and dry eye due to traditional and new forms of smoking: A review. Contact Lens and Anterior Eye, 43(3), 277-284. https://doi.org/10.1016/j.clae.2020.02.009
Vehof, J., Snieder, H., Jansonius, N., Christopher, J., & Hammond, C.J.(2021).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ry eye in 79,866 participants of the population-based Lifelines cohort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The Ocular Surface, 19, 83-93. https://doi.org/10.1016/j.jtos.2020.04.005
Yan, X., Hong, J., Jin , X., Chen, W., Rong, B., Feng, Y., Huang, X., Li, J., Song, W., Lin, L., & Cheng, Y.. (2021). The efficacy of intense pulsed light combined with meibomian gland expres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ry eye disease due to 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ye & Contact Lens, 47(1), 45-53. https://doi.org/10.1097/ICL.0000000000000711